上午,干完该干的,一个人,从家出发,一路走在熟悉的街道。
熟悉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商铺,每一班公车,每一个站牌,每一句方言,每一样食物……
曾经住过的老房子,曾经读过的幼儿园,曾经嬉戏过的公园,曾经吃过的小摊……
随意地跟居民闲聊,随意地行走在石板路上。
这里的人儿,都是淡定而闲适的,我喜欢的感觉。
这,便是我喜欢的城市,我喜欢的生活。
从家门口出去,沿河行走,郁郁葱葱的绿,杨柳、梧桐、香樟以及其他,都是熟悉的树木,高大而安静,把阳光碾碎成我所喜欢的模样。偶尔会有成簇的三叶草,开着娇艳的梅红色花朵。放慢脚步,试图寻找四叶草的幸福——或许,幸福与我,还有些距离吧!
转弯,传说中的“红灯区”,其实,她们穿得不比我少多少,妆也不比我浓多少,可是,一眼就能区分开。为什么呢?眼神,表情,举止,还有别的什么?(我是想到了“气质”二字的,没敢说。对我自己,我总是不自信,除了考试成绩)某日看一部片子,叫《性工作者十日谈》,感慨:“做鸡其实也挺不容易的!”我不鄙视任何职业,只是自己不去选择罢了。
走到“大树下”了,这棵老樟树,就这么立在了路中央,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改变。是的,它原先是路边人家院中的古木,而今,树仍在,人已远。小时候常会散步至此,听樟叶沙沙的响声,常常,父亲是默默地,深邃的眼是我看不懂的。于是,我也安静着,或看蚂蚁搬家,或绕着花坛行走。年幼时的我,不哭的时候,真的很文静的啊!
右转,图书馆旁的小路。5岁之前,我在这里居住,15年,这里几乎没有变化,依旧是窄窄的过道和低低的房子,依旧是见不到太阳的天井和摇着蒲扇的老人。在这个城市的近中心,它就躲在阴影中,应对这瞬息万变的世界。走过一个水井旁,一个女人,眼熟。也许我们是认识的,可我想不起她的称呼,她似乎也没有认出我的样貌,我便只是走过。
左转。再次沿河。有乌篷船划过,向我兜生意,用带了绍兴味的普通话。我用绍兴话回他一句“不用了”,他愣了一下,划走了。我被当作外地游客了……想想也是,没事一个人挎个小包,慢悠悠地踱步在沈园旁的断壁残垣,还不时停下脚步四处欣赏。只是,这里居住的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行人,所以,他们仍顾自洗衣烧菜,连个陌生的眼神都没有。这是属于小城市的闲适与淡定,他们,本就是一处风景。
又路过那个幼儿园了。墙壁上的儿童画,已有大块大块的油漆掉下。我所有的童年记忆,都被锁在了黑色木门之内。幼儿园,马上就要拆了。有点想从里边搬个椅子拿回家,呵~~
沈园与鲁迅故里。每一次,都是从旁边走过,除非有朋友过来,我才会买票入内。总觉得一个人花一百多块钱进去游一圈再出来有点傻。之于我,每一个角落都装着回忆,不必刻意去搜寻。这样的感觉,大概只有住下了,并用心生活着,方可了解。
一串臭豆腐,一个奶油小攀,在鲁迅故里外熟悉的摊点。跟老板闲话家常,让故乡的味道萦绕在唇齿间。这,便是我所理解的生活。
时近中午,回家,又是一桌丰盛的午餐。
07.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