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帖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认识并了解NGO组织,宣传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为灾区做出贡献(此帖为公益性质,恳请斑竹不要删除)
中国应急物流协调中心是在汶川地震后紧急成立的一个公益慈善组织,由中华慈善总会和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发起,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组成。组长由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担任,联合小组组长由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和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莫文秀共同担任,秘书长由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中国区总干事徐守振担任。
注:NGO,英文“non-government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zf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zf组织。NGO在全球范围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人口、贫困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发现仅仅依靠传统的政府和市场两级还无法解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一种回应,NGO迅速成长并构成社会新的一级。NGO不是政府,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以下为转载内容]
5.12汶川大地震中的NGO组织
---中国应急物流协调中心 在考验中成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全国各地震感强烈,数城一片废墟,成千上万人罹难。5.12,这个伤痛的日子,瞬间铭刻在国人的心中。汶川地震牵动了全世界华人的心,赈灾工作的开展对包括物流救援在内的政府应急预案提出了严峻考验。行政力量与民间力量的共同参与,成为抗震救灾的新模式,也为中国转型期社会治理改革探索了新路。各级zf与各种官方及民间的慈善救助组织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纷纷行动起来,出现了举国赈灾、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大浪潮。社会各界积极举行各种形式的赈灾活动,为灾区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各地的救灾支援队伍纷纷涌向四川灾区,中国的核心慈善组织如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等也收到了社会各界捐助的大量物资和款项。
在这一过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很快浮现出来:数量繁多的物资如何及时运达灾区,高效率地经手当地政府,最终切实发放到最需要救援的受灾群众手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救灾物资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首当其冲的难题就是物流工作。 很多救灾物资由于物流资源,合格人力,车辆配置的限制,到达灾区的速度大大滞后。而此刻,时间就是生命,灾情仍在不断继续,救援力量和救援物资的早一秒到达,成为拯救更多宝贵生命的迫切需要。而此刻,这个问题已经首先受到了有识之士的关注。有着多年物流活动组织工作经验和业内协调影响力的NGO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驻华总干事
徐守振先生,深深地为灾情动容,经过深思熟虑,在地震的第三天他就赶赴了重灾区都江堰,进行了物流方面救援工作的实地调研,了解了灾情缓解急中之急的需求。当他发现很多救灾力量对四川各地的灾情程度缺乏足够了解而大量涌向成都,对一些重灾区的救灾资源运送不及时等状况后,想到了当下急需整合有序的高效物流,在能够保证足够救灾物资的前提下,要将救灾物资最高效地发放到所有重灾区及灾区人民手中。 这一过程中,除了有足够的物流资源和配置外,也要有足够的物资来源和支持保证救灾效率的程序,也就意味着得到官方支持是能加速实现和达到赈灾目标的。他深知此刻将又一次成为中国历史上官民协力的宝贵机遇,这种合作,达成的将是救灾工作顺利开展,NGO崭露头角发展壮
大,和延伸zf工作力度和社会责任的三赢局面。
抗震救灾中的中国NGO,鲜花和赞誉背后困境依旧
在这场灾难中,zf、企业、个人,都充分的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各类NGO组织,浮出水面,紧急行动,亲力亲为,不计辛劳,从事各类志愿活动,无论是在抢救人员、筹集运送分配物资、人员心理疏导、灾后重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值得尊敬的奉献精神,得到了灾区人民、各级政府组织乃至国际媒体的赞扬和支持。正如这场灾难不期而至一样,四川也意想不到地成了中国NGO大检阅的场地。中国NGO在这场抗震救灾的举止,以自己的良好表现,代表着今日中国社会的一个新生力量。NGO仿佛一夜之间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戴上了美丽的花环,获得了广泛的赞誉。然而,当我们透过鲜花和荣誉,回首NGO发展的往事,展望未来,我们依然不得不承认,NGO在中国的发展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并不会汶川的一场地震而彻底改变,未来的NGO,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然将面临重重困难,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这次地震,不过是为它的发展注入一剂有利的催化剂而已。
从外部看,中国NGO所面临的法律困境依旧,NGO要成为独立法人依然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双重审批,NGO依然难以找到“婆婆”以取得合法地位,而法律上对设立合法的法人社会组织的人数和资金的门槛依然很高,更为致命的是,不允许在一个地区出现两个以上的同一性质的组织。正是上述一系列的法团主义(corporatism)的政治规则,使得绝大多数NGO无法注册。 同时,在外部的舆论环境上,中国NGO仍然面临着不被信任的居民。尽管中国社会整体在缓慢的向公民社会转变,但由于公民社会理念仍然没有达到普及的阶段,加之大多数NGO的活动在效率、效果和透明度上无可非议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既往的不良案例,现实的不透明,无疑使得NGO的活动较容易遭到社会公众的怀疑,即使一些活动被接受,但又往往被社会公众指责为“做秀”活动,NGO不为组织外人员信任的局面十分普遍。
从内部看,中国NGO组织在财力、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
首先,中国大多数NGO面临着活动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许多NGO一年的活动经费都在10万元以内,然而,合法身份的缺失,使得其向社会公众、zf组织募集资金相当困难,很难取得外界足够的支持,一些组织不得不采取商业行为获取活动资金,这又违背了NGO的非盈利性质,也引致社会公众的进一步不信任。尽管很多NGO的创建者、组织者往往都是具备一定社会地位和财力,也往往满怀信仰与激情,对社会充满理想与关怀,但一个组织之所以称为组织,恰恰意味着这是一群人的活动,除了创建者组织者外,组织中的普通人员需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如何保证这些人员的需要,即是维持组织运转的需要,也是NGO如何有效实现组织目的的关键。然而,资金严重不足的困境,使得NGO无法吸引到足够的精英人才,也难以维持稳定的组织队伍。更为困难的是,由于在中国,NGO是纯外来的事物,它在中国传统的土壤里没有根,更缺乏先例,中国NGO往往很缺乏实现达成组织目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这就使得许多NGO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行动策略和专业知识。组织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超常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但是整体职业素质不高,这是人们对NGO常见的批评,这恰恰是NGO在在财力、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十分薄弱的外在表现。
此次抗震救灾中,NGO在展现巨大力量的同时,也由于上述内外困境的制约,暴露处许多问题。
法律的地位的缺失,使得许多NGO无法在银行开设与组织名称匹配的银行账户,不得不使用个人账户开展活动,而这样的账户在开展活动中,往往遭到很多质疑,大大影响了NGO组织募集救灾资金的效率。而排他性的法律条款设置,使得目前国内的慈善事业基本控制在中华慈善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等官方组织中,而普通百姓对这类官方组织的疑虑重重、“万元帐篷”、“5%管理费”等等质疑制约了人们的捐赠行为。财力、人力、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薄弱,使得很多进入灾区的NGO组织,尽管爱心满满,激情洋溢,但起到的作用更多停留在体力付出方面,并没有体现出NGO组织应该具备的专业水准。
由于NGO组织长期处于半公开、半地下的状态,平时与政府机构的联络、彼此之间的沟通上严重不足,此次抗震救灾中,一哄而上的情况十分普遍,仅仅就志愿者的调度上,就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往往一处汇集太多人员和救灾物资,另一处配置的人员和救灾物资又太少。尽管未来震后重建尚未全面展开,已经出现了诸多NGO争抢诸如北川学校重建权的局面,其实,需要重建的学校何其多,哪里需要都去北川呢?NGO的活动者们,满怀信仰与激情,对社会充满理想与关怀,但又不得不面对上述困境重重的严酷现实;他们渴望在自己关注的社会公益性的小天地中磨练煅造自己,但又往往不得不面对打压和质疑,并忍受着较低的待遇,面对zhengzhi地位经济地位双低的局面。尽管这次抗震救灾活动中,他们以自己的汗水,获得了少有的媒体曝光度和社会赞誉度,但是欢笑背后,依然是苦笑!
面对种种困境,我们相信可以有很多办法来解决,例如加强对zf的游说,改变现有的立法,例如鼓励企业对NGO的捐款和资助,例如广泛吸收国际经验。但无论如何,中国NGO的活动者们必须明白,所有的办法,都必须依靠自身的工作和努力去实现,唯有自身的努力才能超越重重困境。
中国NGO,作为草根的力量,虽然弱小,很多自生自灭,但是,我们坚信,它必将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通向公民社会的伟大转变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NGO的活动早已而且将继续改变中国的社会结构。没有整个社会从传统的管制型社会向现代的自治型公民社会的转型,中国NGO的春天就不会到来。但是社会的春天不是自然的春天,它不会随季节变革自动到来,除非人们极积争取并善于争取。在这一过程中,NGO需要自觉地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
汶川地震中的中国NGO表现,只是中国NGO的再一次自觉努力,这既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世界物流发展促进组织中国区总干事徐守振供稿
[ 本帖最后由 应急物流中心 于 2008-7-25 11:5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