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能真的可以培训吗 许多HR的朋友在做培训规划时,都认为培训不外乎是对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培训。技能真的可以培训吗?(这里暂且不对态度可不可以培训进行讨论)。
“饶了我吧,叫我车一个螺丝还行,叫我去上课那可不行,上课那是你们这些文人的事”,这种声音不陌生吧。听第一次,会以为是部门主管因为报酬等原因在推脱。同样的话,说的人多了,听的次数多了,你不得不进行反思。
以用车床车一颗螺丝为例:如果师傅不开口讲解,他示范100遍,学员不一定能学会。同样是车一颗螺丝,
A老师示范讲解2遍,学员可能就会了;
换成B老师,示范讲解20遍,学员也不一定会。
再比如:学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如果教授不给你实演,给你讲解一千次、一万次你就会搞网络了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技能不能通过讲解进行传播,讲出来的是什么?是知识。讲解的人不同,传输的效率不一样。国内IT培训机构知名品牌北大青鸟APTECH的培训课程开发也更加注重面向企业、面向岗位、面向实践,该机构日前推出的IT培训课程网络工程最新版本ACCP
5.0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强调就业技能点的培训,学员的动手能力,才真正的体会得到培训的实质。(可参考教材: 实习就业的根本
毕业生比拼职业技能)
3 . 对
本文发表于博锐|boraid|38
以下用流程图表示技能的培训过程:
隐性的技能不可以传播,它必须被归纳、总结、提炼,转化成显性的知识(口语化、书面化)后,才可以进行培训和传播。
上图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再到隐性的过程。
A到B是课程开发和课件制作阶段。企业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这一步,才可能做到知识沉淀、技术传承,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忽视、大多数技术型(做技术出生)讲师难以胜任的一点。
B到C是培训实施阶段。本阶段主要考验讲师的授课技巧了。本过程虽然是在讲知识传播,但并不是说就不要搭配实物或进行示范或边示范边讲解。
C到D就是柯式评估的第三级评估:行为的转变,即学员有没有将所学运用到生产实践。而学员的直属上司有没有鼓励或提供、创造条件,让学员能够去实施,这是关键。
知识必须经过多次、反复的操练实践后,才能内化为技能,技能实现或提升后又可以总结出更进一步的知识。企业培训的精髓在于技能的复制和传承。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培训仅是做了从B到C,即知识的传播和培训。知识不是生产力,知识的运用才有生产力,舍去C到D有点得不偿失。另外,很多企业也舍弃了A到B的阶段,直接将从外训、书本等外界来源的知识用于培训。这样做本来也无可厚非,但培训内容(知识)的针对性、用于实践的可能性将会大打折扣,这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培训绩效不彰的原因所在。
以上从严格意义上说,技能是不能直接进行培训的(一看就会的事情能不能叫做技能就值得商榷了)。
见人见智,欢迎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