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763|回复: 8

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 征文启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7 15: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
征文启事


2009年11月24—26日,上海市作家协会、复旦大学中文系、巴金研究会将于上海联合举办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将有海内外多名知名学者与会,研讨会将举办多项高质量的学术讨论。为鼓励优秀青年学人参与巴金研究,加强巴金作品与当代读者的沟通,本次研讨会将特设“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青年论坛”,由巴金研究会主持,现就本次大会研讨的主题向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及社会上的青年学人公开征求论文,并对论文进行评奖。
一、会议和本次征文的主题

总主题:巴金与五四新文学传统
      研讨会议题:
1、巴金与启蒙思想
2、巴金与文学的革命(语言·叙述·媒体)
3、作为文学、精神遗产的巴金创作
4、巴金与中国当代文学60年
5、《灭亡》等巴金重要作品的再解读
6、关于巴金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
7、《巴金全集》现存的问题及修订意见
8、巴金研究可能拓展的视域和空间
9、对于巴金故居建设的设想
10、巴金友朋等同时代人研究
倡议以新材料、新视角、新观点推动巴金研究,期望应征者能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谈出对巴金思想和创作的认识,切忌作教条式的空泛议论。
二、征文对象
以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为主,欢迎中学生及社会各界35周岁以下的青年学人参与。

三、征文要求
1、以论文为主,字数须在4000字以上。但史料和考证类文章则不做字数和体例限制,惟求论证充分、表达准确、行文规范。
2、应征者须在2009年9月1日至11月1日内完成论文,并在上述时间范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至巴金研究会专设信箱:dd675@sina.com  本会收到论文后会以电子邮件的形式给应征者复函确认。
3、论文请以word格式,以附件方式发送。标题请用三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署名为四号楷体。
论文请以以下格式排列:题目/作者名/内容提要(300字左右)/正文;
注释请一律采取脚注(页下注)方式,必须依次标明以下内容:作者/编者/译者,书名/文章题目,出版单位,卷期/出版年月,页码。
4、论文最后请复制并填写作者信息表(附后)。
5、论文严禁抄袭,或一稿多投,一经发现即取消评审资格和奖励,并通报所在单位和公布抄袭者姓名。

四、评奖
1、本次征文将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以及鼓励奖若干名。
2、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将邀请前三等奖的获奖者出席会议(全部费用由大会组委会承担),并于青年论坛宣读论文,颁发奖品。论文将收入会后出版的论文集。鼓励奖获得者将颁发奖品。
3、本次评奖工作由巴金研究会主持,将由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确立评奖规则和程序,评奖工作于11月1日至15日进行,11月16日前公布获奖名单,并通知获奖者,颁奖活动将在第九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举行。
4、征文评委会由以下人员组成: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巴金研究会会长)
   李存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李  辉(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作家,学者,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坂井洋史(日本一桥大学大学院教授)
   栾梅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
   周立民(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常务副馆长、巴金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评委会主任:陈思和
  评委会秘书:周立民
五、关于本次征文的信息可查看“巴金文学馆”网站(www.bjwxg.cn

巴金研究会
2009年9月6日

附:征文作者信息表(请请上巴金文学馆复制表格、附论文后发回dd675@sina.com
 楼主| 发表于 2009-9-7 15: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参与!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4: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金研究会大事记

2003年

巴金研究会于“巴金在上海”大型图片文献展开幕式上宣告成立
2003年11月24日 “巴金在上海——巴金老人百岁华诞图片文献展”大型图片文献展在上海图书馆开幕,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也同时宣告成立。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参加开幕式并讲话。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仲伟主持了开幕式。
“巴金在上海———巴金先生百年华诞图片文献展”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统战部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文学发展基金会、《收获》文学杂志社承办,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任总策划。展览围绕“巴金在上海”这个主题,以139幅图片、400多册图书,150多件实物和手稿,其中许多图片均为首次亮相。此外,视听区还将播放有关巴老的纪录片、巴老的谈话录音以及根据巴老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副会长张锲,市政协副主席谢丽娟等参加了开幕式。专程来沪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代表中国作协致贺词。杜宣、徐中玉、钱谷融为展览剪彩。巴老的亲朋好友、本市部分老中青作家、研究学者,以及巴老故乡四川的代表等参加开幕式并参观了展览。
展览第一次让我们看到巴金在上海曾经居住过的部分居所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到他在上海的创作轨迹:上世纪20年代,在康益里4号(今建国东路39弄4号)翻译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30年代,在狄思威路(今溧阳路)和拉都路敦和里21号(今襄阳南路306弄22号),写《春》;30年代末,在霞飞路霞飞坊59号(今淮海中路927弄59号),完成了《秋》……解放后他一直居住的武康路寓所,更是大量文学作品的诞生地,也是文化人的聚会所,已是上海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
  展览中还有巴金与妻子萧珊当年幸福家庭生活的真实记录。有一张“文革”中萧珊病重时,巴金请求为她增加医药费而写的报告,那样的文字和图片,更让人体会到巴金在写《怀念萧珊》和《再忆萧珊》时心中的伤痛。
大量的巴金手迹和名作手稿,笔迹从早年的清秀流畅,直到后来的艰难执着;还有晚年巴金用的简陋如乡村小学课桌般的小木桌,上面诞生了《随想录》;还有1994年巴老骨折时穿的护胸塑料马甲,因为一次次捐赠而获得的一本本大红“希望工程”捐赠证书等等。这位可敬的老人,就这样顽强实践着“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奉献”的信念。

2003年11月24日巴金研究会于“巴金在上海”大型图片文献展开幕式上宣告成立。



巴金研究会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
2003年12月10日下午巴金研究会于上海作协大厅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研究会章程、选举第一届理事会及研究会领导成员。

2003年12月10日下午巴金研究会于上海作协大厅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研究会章程、选举第一届理事会及研究会领导成员。




2004年

巴金系列文化讲座走进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在文学大师巴金诞辰101周年之际,由上海巴金研究会和上海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的“走进巴金系列文化讲座”于2004年11月17日在中山路二号9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讲。
这次讲座分为四讲:第一讲由著名学者余秋雨主讲《巴金与一个世纪》;第二讲由四川省文联主席李致主讲《巴金教我如何做人》;第三讲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孙郁主讲《鲁迅与巴金》;第四讲由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上海文学》主编、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主讲《家的解读》。讲座向市民免费开放。
著名学者余秋雨以“巴金与一个世纪”为题,作首场演讲。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余秋雨总结了巴老的五个令人惊叹的唯一性特点,对巴金先生的一个世纪人生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一个划时代的年龄
  余秋雨在讲座一开始就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重要的事实:巴老已经活足了一个世纪,这是一个让我们惊讶的生命奇迹。他旁征博引列举了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中高寿的究竟有多少?他说,这些天我们面对的这个生命奇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极为少见的,这个文学的大脑在我们这块土地存在这么久,值得我们骄傲。现在,我们依旧能感受到这双目光,它进入这个社会、政治各个方面,并且这双眼睛还睁着。“他还活着”!这四个字已足以震撼人心了。
  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形象
  巴老一生笔耕不辍,塑造了许多生动的文学形象。余秋雨认为,从文学视角看,巴老作出的世纪性的贡献就是塑造了“高觉新”这个人物形象。他说,在文学史上,很多作品以语言别致、格调色彩等等让人难忘,但能和民族深层心理产生碰撞的形象却不多。“高觉新”是原型式的形象典型,这个人物在时代或进或退中、犹豫徘徊从而带来全局的破碎和自我的悲剧,概括了当时中国人的深层心理,有原型价值,这是巴老对文学的了不起的贡献。
  一次勇敢的抗争
  余秋雨认为,巴老人生经历中最振聋发聩的是1962年5月9日在上海文代会上作的《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的发言。这个发言后来给他带来很大的灾难,但它提出了“文化的机制建设抵不上文化的破坏机制”,在今天看来仍是20世纪最击中“左”倾文化领域要害的发言,触及了当时的弊病,是文化意义上的抗争。在我看来,巴老是真正的勇敢,他抓住了文学本位,抓住作为作家的本分来说话,因而他的语言是最强大的,产生的效果也是最强大的。
  一句珍贵的留言:讲真话
  巴老说,“一个人总要讲真话”,这是一句世纪性的留言。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很多精彩的话语,却没有一句能像“讲真话”这么简单朴素、让人刻骨铭心,又击中时弊。这句话看起来很容易,但很难做到。余秋雨说,鲁迅说中国的文化是“瞒”和“骗”的文化。那么,巴老的“讲真话”具有挑战性,是挑战我们民族的思维。现在,盗版、假药、假酒等造假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尊严,如果虚假还在继续,那么我们的民族尊严也无从谈起。所以,巴老呼吁“讲真话”已超出了文化的范畴,我们要记住巴老的这个世纪箴言。
  一种贯穿始终的忧郁
  巴老拥有很多的读者,但在深层意义上他是寂寞的思考者、体验者和感受者,很长时间陷入孤独和苦闷中。他有过高兴,但不满足于浅薄的欢天喜地,而更多地关注“人、文学、精神”,他具有纯粹的文学家精神深处的素养,一直用忧郁的眼光看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经历人生苦难时,巴老维系住高贵的孤独和忧郁,他提出“讲真话”也是一种忧郁,他在忧郁的过程中享受着生命。这种精神品格对今天的文化气氛起了提醒的作用。
  余秋雨在演讲中还提到:今天纪念巴金,我们不能不面对一个世纪话题: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通过莎士比亚了解英国人,通过歌德了解德国人,而中华文化被世人关注的到底是什么信号?2008年奥运会上展示的是什么形象?为了不留下世纪的失落,我要呼吁这种紧迫感。我也相信,会有无数渠道把种子播撒在无数的孩子中,把巴老期盼的那种精神在新世纪流传下去。

  
            
    “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于2004年11月17日开讲,第一讲主讲嘉宾为学者余秋雨(右一)。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

《生命的开花———巴金研究年刊卷一》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主持编辑,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你我巴金·研究集刊”01。
该卷年刊主要反映2003-2004年海内外巴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与巴金相关的重要史料,共分新刊巴金文选、论坛、史料、资讯四辑,首次发表一批新发现的巴金佚文、书信及其他珍贵文献,这些史料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人生境界和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新刊巴金文选”收录巴金写于1988年底或1989年初的散文《怀念师陀》(未完篇)、1979年至1981年出国访问的日记,巴金写给妻子和女儿、女婿的十六通家书,写给外孙女的三则题词。除《写给端端》外,其余均系首次发表。同时,年刊选载了萧珊致沈从文,以及丁玲、康濯、曹禺、张光年等人致巴金的书信,这些新发现的信件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其中萧珊1972年6月28日致沈从文的信,向沈叙述了自己的病况和家庭状况,为了解“文革”中的巴金家庭的重要史料,也显示了巴金与沈从文两家在逆境中相互温暖的终生不渝的友谊。年刊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巴金照片、手迹等,相当一部分也是首次公开发表。巴金研究年刊为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学术研究工作的一部分,以后将每年编辑出版一卷。

《〈寒夜〉手稿珍藏本》出版
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寒夜〉手稿珍藏本》将分为有限特制的钤章编号精装本和平装本两种版本。《寒夜》是巴金步入中年又一创作高峰期完成的长篇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成熟的标志。该书的手稿用几种不同的稿纸写作,字迹工整,页面干净,十分具有收藏价值。


“你我巴金”系列丛书首批图书出版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在巴金亲属的支持下,已陆续整理出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巴金日记、书信和有关档案资料,都从未公开发表过。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合作,于2005年10月推出收入这些珍贵文献的“你我巴金”系列丛书。
“你我巴金”系列丛书由陈思和、周立民主编,目前设有“新编文丛”“手札”“大家谈”和“巴金藏书图录”四个系列。首次推出的三种图书为:“你我巴金新编文丛系列”的《海外行记——1979年-1984年出访日记及随想》和《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你我巴金大家谈系列”的《巴老与一个世纪——“走近巴金”系列文化演讲集》。
“你我巴金手札系列”将陆续整理巴金与亲友的来往书简。作为抗战后的文坛中心人物之一,巴金的交游可以说是囊括了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系列即将推出的十种,除部分巴金书信收入《巴金全集》外,多数文献为首次整理、公开发表,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珍贵史料。
“你我巴金巴金藏书图录系列”主要出版图文相配的巴金藏书图录,将推出的有《巴金藏书图录甲集》(捐赠中国现代文学馆部分)。巴金藏书丰富,而且有大量珍稀文献。甲集中所收图书八千余种,书影二千余幅,多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及各类丛书,许多版本难得一见。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与各收藏单位将合作整理巴老的藏书图录,图文相配,使一些珍贵的书影得以留存。
“你我巴金”系列丛书分册介绍:
《巴老与一个世纪——“走进巴金”系列文化讲演集》
陈思和、周立民主编,巴金研究会主持编辑,2005年10月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你我巴金·大家谈系列”01。
本演讲集的演讲者均为知名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该系列演讲在现场曾引起轰动,此次结集出版,作者又对文字做了修订,其内容体现了近年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阅读巴金作品、了解巴金思想和生活的参考读物。
  中国当代文学巨匠、“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民作家”巴金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两个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演讲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于2004年在上海档案馆举办,演讲者为余秋雨、李致、陈思和、孙郁、吴青等知名学者,他们分别作了《巴老与一个世纪》《我心中的巴金》《的解读》《鲁迅与巴金》《冰心与巴金》等精彩的演讲,从不同角度解读巴金的著作和思想,极富启发性和学术价值。
《巴金选编配文反法西斯画册四种》
巴金研究会策划,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你我巴金.新编文丛系列”02。
此书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重新翻印,为图文本,包括巴金在抗战期间和50年代编选、配文并主持出版的四种画册:《西班牙的血》、《西班牙的苦难》、《西班牙的曙光》、《纳粹杀人工厂——奥斯威辛》,书中计有图片和绘画70余幅,每幅均配有巴金的题词,每本画册前均有巴金等所写的序言或前记,这些图片和绘画揭露了法西斯对人民的残酷迫害和劳苦大众的不屈反抗。
《海外行记》
巴金研究会策划,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你我巴金.新编文丛系列”01。《海外行记———1979~1984年出访日记及随想》收入1979年至1984年巴金出访法国、日本、瑞典、瑞士等国的日记、随想、演讲、访谈等文字,首次以集中的方式将巴金新时期出访海外的相关文字结集出版。其中日记部分是最新发现、整理的,首次编入单行本出版;随想部分则取自作者晚年的重要著作《随想录》,演讲和访谈也有部分内容是《巴金全集》所未收的。


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在一代文坛巨匠巴金逝世后不久,2005年10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嘉兴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巴金的祖籍地———浙江省嘉兴市召开。
  来自俄、法、日、韩等国的学者与国内各地的学者60余人,出席了本届研讨会,并在“巴金与当代”的总主题下,就巴金的创作和思想对当代文学发展的作用和意义、经典化的巴金创作与当代思想文化的沟通、新发现的巴金文献资料与当代思想文化关系等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讨。
  巴金学术研讨会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在这20年中,巴金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固定的研究队伍,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及时举行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2003年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成立,使得巴金研究有了固定的学术组织,有力地推动了巴金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学术研究。相对于以往几届学术研讨会,本届研讨会在多方面的研究中均有拓展,如《家》、《寒夜》等巴金重要作品的当代阐释和重读,《随想录》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探讨,有关巴金在“文革”中史料的挖掘,以及巴金在文学史中的地位的新探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鼓励青年研究者的参与,强化巴金与当代的紧密联系,自今年5月起,历时4个月,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就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展开面向社会的征文,征文的获奖者应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在会议上专设的青年论坛上发言,阐述新一代研究者对巴金作品的新解读。
  与本次研讨会同时在嘉兴举行的还有“奔腾的激流———巴金生平与创作大型图片文献展”,著名画家丁聪、郁风、黄苗子和嘉兴市市民共同参观了图片展。
          
                                              

            
    第8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11月25日至27日于嘉兴召开,金炳华等中国作协领导与众多学者出席会议。


黄苗子、郁风夫妇在图片展上


江南文学馆开馆,推出“巴金与西湖”图片展
2005年11月26日,浙江省作协、江南文学会馆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在江南文学会馆开馆之际,联合推出了“巴金与西湖”图片展,以这样的方式对不久前刚刚过世的这位中国当代最伟大的作家,表达无限的追思。在北山街94号(穗庐),一座巴金亭从此矗立在江南文学会馆内,西湖边于是有了以纪念巴金为内容的人文新景观。巴金与西湖英魂共同进入永恒,世代在西湖边受人敬仰。
  
  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副省长盛昌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鸿建出席了昨天上午的开馆暨图片展开展仪式,分别为江南文学会馆以及设在此处的上海巴金研究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三个国家级学术机构授牌。
  亭内石碑正面是曹禺对巴金的赞誉: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亭子里没有为巴金造像,但放置了一个珍贵的巴金手模,这是由北京现代文学馆制作、巴金女儿李小林特别赠予杭州的。巴金先生自青年时代就与西湖结缘,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几乎每年都要在西湖边住上半年,曾称杭州是他第二个家。作为中国作协主席,巴金在杭州西湖留下了极其重要的文学轨迹,昨天以“西湖之梦”为主题的图片展,用影像的方式传递了巴金与西湖之间的终身情怀。
江南文学会馆旨在建立一个文学展示、交流、聚会、讲授的平台,这无疑为北山街的人文辉煌再添精彩一笔。专程从北京赶来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宣布江南文学会馆开馆,并主持了一场“走近巴金”报告演讲会。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

  “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在上海书展展出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承办的“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 2006年8月在上海书展展出。
此次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共分两大展区,包括巴金先生著作手稿、版本图书展以及巴金先生编辑出版图书展。根据创作时间先后,展览集中展示巴金先生主要著作的手稿120张。其中包括《家》《春》《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随想录》,译作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等作品。其中巴金于1928年在法国翻译的波兰作家廖抗夫的《薇娜》手稿,写在一个旧笔记本上,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完整地保存下来,非常难得。这是该手稿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

    2006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由上海市作协和巴金研究会主办的“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

    与手稿相配,展览同时展示这些作品不同时期的版本图书。此外,还将展示巴金先生数百万字的译作及巴金先生编辑、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及平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另外,巴金先生的部分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作者与众多中国文坛重要作家通信的手迹也将在此次书展中一一亮相。
    本次展场内还配有大幅照片及有关场景照片,并特意复制巴金先生的手模,供广大读者与巴金先生亲切握手。展览会将滚动播放巴金先生的传记片,通过画面传送,平易近人、和善慈祥的巴金先生,似又回到读者中间,人们似乎听到他饱含深情地对敬爱的读者说:“我爱你们。”
    此次巴金手稿展同时也拉开了上海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继今年年初出版的《寒夜》手稿本之外,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巴金手稿影印本《憩园》,而《第四病室》的手稿影印本将于明年面世。
    为了配合本次书展的巴金手稿展,纪念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还推出了一份特殊的纪念品,即以巴金为主题的印制精良的《读书笔记》,该笔记中有多幅巴老手迹,精选了70多条巴老谈人生、谈奉献和谈写作的箴言,同时还配有可以纵览巴老一生的巴金年表(简表),封面“读书笔记”这四个字也集自巴金的手迹,以上各种元素被设计在一个大家可以读书和工作时使用的笔记本中,既有使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巴金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在1982年成为意大利“但丁奖”的第一位东方获奖者。他的作品曾给无数青年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此次的展览将集中展示巴金先生一生勤奋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他为中国文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现他的光辉人格以及缅怀人民作家“把心交给读者”、“愿化泥土”的赤诚之心、奉献之心和高尚的道德风范。



“把心交给读者———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文学晚会” 在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
2006年10月17日,为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把心交给读者———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文学晚会”将于明晚在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表演艺术家秦怡、奚美娟、陈醇、娄际成等为观众诵读了精彩感人的巴金诗文。晚会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愿化泥土”, 第二部分“情系文学”, 第三部分“爱满人间”。



《巴金纪念集》出版
巴金研究会主持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巴金纪念集》全书70余万字,全方位地搜集了巴老逝世后媒体新闻报道、广大读者和巴老生前友好表达哀思的文章和对巴老一生的评说文字,并配有多幅珍贵照片。全书分纪事、追思、评说、吊唁四个部分。纪事部分选取了巴金逝世后,各地媒体所作的部分报道。追思部分收录的是与巴老有过交往的文化界人士的怀念文章。评说部分是学界、读者、媒体对巴金生平及其精神、意义的阐述。吊唁部分则是广大读者、生前友好表达哀思的简短文字,包括大量的唁电、唁函等等。


“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2006年度)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讲,李辉担纲首讲
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上海档案馆联合主办的“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2006年度),10月13日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报告厅正式开讲。著名作家、学者李辉担纲首讲,主讲题目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巴金与沈从文、曹禺、萧乾的历史比较》。报告会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教授主持,上海市档案馆助理巡视员冯绍霆到会并讲话。报告中,李辉讲述了巴老与沈从文、曹禺、萧乾这三位文学大师之间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与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老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一生说真话、做真人的人格魅力。
  

  “纪念巴金——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举行
由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巴金———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于10月17日起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行。
徐福生是《文学报》的摄影记者,此次展出的图片是他用摄影镜头记录的巴金从1987年至2005年之间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展出的80余幅照片中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比如,1987年10月3日巴金最后一次回故乡成都、1990年巴金接受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等,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照片。



“巴金文学馆”网站开通
2006年10月18日,国内巴金研究的官方网站“巴金文学馆”(www.bjwxg.cn)已于今天正式开通。去年的10月17日,巴金老人与世长辞。
“巴金文学馆”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主办,汇集巴金作品、巴金年表及近年巴金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等各种资料,及时反映巴金研究的动态,还将开设论坛和聊天室,努力与网友互动。


  老舍之子舒乙谈“我眼中的巴金”
“走近巴金”系列讲座2006年11月3日下午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继续开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我眼中的巴金先生”。 整整两个小时的讲演,带领听众一起走近巴金,感受巴金。
  他永远在微笑
舒乙先生说,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巴金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像一团火。他不善言辞甚至木讷,要他讲演他会非常不痛快。在我的印象中,他不说话,永远在微笑。他的内心却完全不像他的外表,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有一次,我去冰心先生家,她拿出巴金先生刚写给她的信念给我听。巴金先生在信中写道:我还要发光,发热。冰心先生笑着说:“你看,他还在那儿燃烧呢!”确实,巴金心中有一颗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心,他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不出来,他就用笔写。所以,巴金先生是中国文坛上少有的一生迎来两次创作高潮的作家。他的第二次高潮就是在晚年写下了《随想录》,这部作品可与他的《家》媲美,甚至超过了《家》。
  和老舍情同手足
  老舍先生比巴金先生大5岁,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情同手足。舒乙说,父亲的一位老朋友曾经告诉他,1934年,老舍先生从山东回北平探望母亲。一天,老舍先生去吉祥剧场听戏,正巧碰到爱听京戏的巴金也在那儿,两人就这样认识并成为好友。巴金有一篇小说《电》,当时影响不是很大。老舍先生主动为这部作品写过一篇批评文章,很中肯,很到位。可见两人的友谊不是表面的。
舒乙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挂着一幅老舍先生写的对联: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生。两句的第三个字暗藏“巴金”的名字。而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中有一篇《怀念老舍同志》也写得十分感人。上海作协曾经要编选《上海作家散文百篇》,巴金先生亲自选了两篇,其中一篇就是《怀念老舍同志》。
  巴金的痕迹遍布文学馆
  舒乙说,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导者、策划者,名誉馆长,所以,这里有11个地方留下了巴金先生的痕迹。比如,馆名是巴金先生写的;文学馆大门的门把手是巴金先生的手印,每位读者是摸着他的手进入文学殿堂;馆内第一个文库就是巴金文库,这里有巴金先生生前亲自选、亲自打包,分11批送来的7685册藏书和期刊;院子里还有他的雕像,那个闭着眼思索的“小老头”形象很亲切、很生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痕迹传递一个意思:巴金永在,巴金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纪念巴金《随想录》出版20周年
来自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的文化界人士12月9日聚会杭州西湖江南文学会馆,探讨巴金精神遗产,纪念《随想录》出版20周年。
    巴金历时八年完成的暮年巨著《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年前的1986年12月,《随想录》最后一集《无题集》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当时《文艺报》曾组织张光年、王蒙、冯牧等作家学者为庆祝全书完稿举行座谈。
9日举行的座谈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江南文学会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在巴金逝世一周年之际,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等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的作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济济一堂,以《随想录》的研究为中心,探讨和评估《随想录》之于当代中国知识界的价值和意义。
    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说,《随想录》代表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和时代所持的人文立场,他即席赋诗称赞《随想录》说,"如果我们有必要把思想,一页一页迭起来做个封面,写上三个字,这三个字的首选,就是中国的《随想录》。"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则认为,《随想录》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只有巴金才能够担此重任,这是巴金学习鲁迅的最后一次重大实践。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还将举行一系列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探讨巴金精神遗产。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说,《随想录》是巴金真实生命的纪录,典型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文化心态和思想历程,在文学史上昭示着五四文学精神的回归,又开启了新一代的文学风尚。他同时表示,人民文学出版社争取在一至两年内完成《巴金全集》的增补修订工作。
    巴金非常喜爱杭州西湖的景致,晚年多次前来休养。而西湖在巴金的思想历程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巴金和朋友赶到杭州,帮助一位少女逃脱封建包办婚姻的囚牢,这件具有传奇色彩的往事在巴金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历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6年12月9日巴金精神遗产探讨暨《随想录》出版20周年座谈会于杭州江南文学会馆召开,此为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随想录>出版二十周年纪念》出版
编者周立民, 巴金研究会自印本,2006年12月印制。
本书分三部分:版本图录、评论选萃、评介目录。版本图录包括日文版、英文版、法文版、韩文版、香港版等《随想录》各种版本图录。评介目录收录1980年—2006年间海内外《随想录》研究文章、专著的目录索引。



温家宝总理致信巴金研究会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收到巴金研究会赠送的《巴金纪念集》和《随想录》手稿本后,致信巴金研究会,他在信中说:“你们从事的巴金研究工作,有益于文学研究事业,有益于文学事业,有益于青年和群众,也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他鼓励研究会全体成员“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

《<憩园>手稿珍藏本》出版
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出版。
现存的《憩园》手稿包括《后记》共一百四十六页,外加一页封面,是一套完整的小说手稿,巴金先生在生前已捐出,现藏国家图书馆。手稿用纸为西式信笺,毛笔书写,偶尔有钢笔所做的语句的增补和修改,每页二十六行,每行字数不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在每页手稿上都有一个蓝色的印章,仔细辨认才发现印章上所刻为“图书杂志审查处”的字样,并标有8月30日的日期,这是当年图书审查制度留下的一个印证。
此外,拜读巴金先生的手稿,能够解读出很多有价值的信息,特别能够看到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巴金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尽量保持文字的简洁、朴素、蕴藉。在手稿中,他删除了大量罗嗦的和许多直接表明叙述者观点的语句,为的就是达到这样的效果。巴金先生对于艺术认真、严谨的态度,说字斟句酌并不过分,有些词句一改再改,一直在寻找最能准确表现人物动作和心理的语句。巴金先生自己也反复说过,所追求的不是技巧上的修饰,更是思想感情的表达。

《一粒麦子落地——巴金研究集刊卷二》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出版,“你我巴金·研究集刊”02
本卷集刊收录了巴金致胡絜青、赵清阁、杨苡、苏晨、李国炯、文栋臣等人的珍贵书信;首次披露最新整理的方令孺致巴金、萧珊书信等稀见史料。同时,在“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中刊出了最近三年来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从不同角度在梳理巴金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由于这是巴金先生逝世后出版的一卷年刊,在正文的前后分别刊有巴金先生的多幅照片和《巴金谈人生》《最后的话》等手稿,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
全书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新刊巴金文选”、“论坛”和“史料”等。
    “新刊巴金文选”收录了多封近年新发现的巴金与家人和朋友的通信。其中包括巴金于1977年12月22日致胡絜青的一封信,这封信写于打倒“四人帮”之后,信中记述了巴金对老朋友的想念,写到巴金与老舍的最后一次见面,这是一封充满温暖、真情的信。此辑的书信还有巴金致赵清阁六封、致杨苡五封等。“史料”部分辑录了李辉《“文革小报”上的巴金》、陆正伟《寻访巴金在上海的“家”》和方令孺《致巴金、萧珊书信选》等。   
    “论坛”是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主要包括陈思和《从鲁迅到巴金:新文学精神的接力与传承——试论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周立民《<寒夜>的修改与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问题》和张业松《文学史线索中的巴金与鲁迅》等。这些论文的诸多观点颇具新意,如陈思和在文章中谈到,巴金对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始终是不满意的,过去许多学者都是从信仰和非文学的立场上去解释这一现象,而忽视了巴金的焦虑恰恰是来自文学发展的内部,即一个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面对自己在文学市场上成功、面对文学在市场运作下不可遏止的媚俗化趋向所发出的深刻的忧虑和焦急,以至于痛苦。



    “东方讲坛”之“走近巴金” 2007年度系列文化讲座在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
“东方讲坛”之“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2007年度第一讲2007年10月11日在档案馆外滩新馆迎来了众多市民听众。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著名学者吴福辉以“经典巴金:与《家》的几代读者共呼吸”为题,就几代读者对巴金的小说名著《家》的接受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和解读巴金作品的经典性等问题。
吴福辉表示,自己并非巴金专家,只能算是巴金的读者和巴老创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见证人。而读者,正是巴金一生最重视的。“把心交给读者”,在巴金的写作中,作家和读者的关系就是作家和人民、和大众的关系。吴福辉认为,巴老所坚持的“写给大多数人看的文学”,值得当下的文学界学习和传承。
  谈到《家》这部巴金的经典作品,吴福辉认为,走出“家”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走出家庭的原因也许会变化,但不变的是在寻找个人价值中融入追求人类进步的洪流。“巴老的精神是一座活着的火山,他的思想和感情的岩浆直到晚年一直在喷发着。”吴福辉表示,现时有些人以为,巴金作品的经典魅力随着时代变化有所消退,但他近一个月在北京几所大学所做的小规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大学生都认为,《家》等巴金的经典作品,未来的读者仍将以青年学生为主。“先锋和常态随着时代变化会相互转换,当年的先锋也许会成为现在的通俗,但巴金的小说仍然是指向未来的。”

谢泳在沪作《巴金、萧珊与西南联大》的演讲
12月8日下午,厦门大学教授、学者谢泳现身上海市档案馆,为在这里举办的“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做了题为《巴金、萧珊与西南联大》的演讲。在演讲中,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的谢泳追溯了巴金、萧珊与西南联大的渊源,讲述了西南联大创办的风雨历程,从中探索它的精神源流,揭示了在抗战年代它创造奇迹的原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11月1日是校庆日。
  “中国知识界对这个抗战中的大学发生兴趣,不仅因为这个大学为战时和以后的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更在于这个大学为中国知识分子养了‘士’气。”在演讲中,谢泳回顾了西南联大成立的背景。他说:西南联大最初叫“长沙临时大学”,建立的动议来自胡适、王世杰和傅斯年。“现在回头看,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所战时大学的建立,来源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的情感和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它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理想的实现。在抗战初期的民族危难中,能把眼光放远,能把文化和教育放在为国家保存学风和‘士’气的角度来考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时代证明,这几位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出的历史选择,是富于远见和具有世界眼光的。”
  谢泳说:按照一般人的理解,战争爆发以后,教育应该根据战争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有人主张成立短训班,让大学生可以参加战时工作,有人甚至提出要停办高等教育。然而,胡适和一些知识分子显然有更为深远的思考。1937年夏天,胡适参加庐山谈话会,在教育组上提出了四点主张:国防教育不是非常时期的教育,是常态的教育;如果真需要一个中心思想,那么“国家高于一切”可以作共同行动的目标;主张恢复“有同等学力者”一条招考办法(以救济天才,以阻止作伪犯罪);教育应该独立。“西南联大在其九年间结下的累累硕果,显然得益于这种非常开明的、富有前瞻性的教育指导思想。”
  “西南联大作为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这三所大学的临时组合,可以设想其难度。”谢泳说:抗战前,清华校长梅贻琦、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之间,并没有很深的交情,而且三个校长的办学风格也不同。学校创办初期,三校开始合作,也不是一拍即合,而是也有过猜疑,有过观望。不过最后他们都团结在了一起。“如果没有他们的合作,在那样的情况下,要把大批教授团结起来,延续中国教育的命脉,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谢泳还对当时各教授间容忍的气度表示了赞赏。“钱穆在其回忆录《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曾提到当时有些教授对各院院长多由清华人担任有意见,想闹事,但当钱穆一讲‘此乃何时’,大家就平静了。在危难中大学教授表现出的品质,说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养成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极其难能可贵。”
  在演讲最后谢泳表示:作为实体的西南联大早已逝去,但作为学术研究对象,西南联大总会吸引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来研究;作为精神象征,西南联大很可能会被与她有过直接间接联系的人们时常怀念;作为美丽的神话,随着时代的流逝,人们可能会在她身上寄托越来越多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不管怎样,西南联大倡导的学术独立、精神自由的理念,即使在当下依然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

《巴金先生纪念集》出版
巴金研究会主持编辑、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2008年1月第1版[其中精装编号本300册]
本书简体字版以《巴金纪念集》为名于2006年10月在内地出版,繁体字版恢复编者最初拟定的书名,并恢复原编四大部分的结构和次序,同时,繁体字版对原书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增补和调整。这主要集中在:增补部分因各种原因而未能收入的纪念文章,增补能够表达更多普通读者和年轻人心声的网络留言和博客文章;删除了部分内容和观点相互重复的篇目。繁体字版的《巴金先生纪念集》将以珍藏本和普通本两种版本印行。珍藏本限印300部,配有精美的特制藏书票,钤有“巴金文学馆珍藏”印。

《写给巴金》出版
周立民、李国煣、冯沛龄整理,大象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大象人物书简文丛”
本书为“巴金文献资料整理工程成果之一”,收录了老舍、茅盾、汪曾祺、黄裳、方令孺等人致巴金的书信218封。这批书信大多为以往未曾公开发表过的,极具史料价值。

《细读<随想录>》出版
陈思和、周立民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作品,自发表以来,各种研究和评论文章一直不断,这充分证明了它的思想活力和当代性,本书着眼于《随想录》之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汇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随想录》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主要内容有梳理《随想录》与“五四”新文学精神传统的关系;发掘《随想录》写作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关系;在新世纪的思想文化语境下,《随想录》的价值评估;探讨《随想录》对当代知识分子人格建构和社会文化建构的意义。



“理想之光——我与巴金”征文活动圆满落幕
5月29日,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无锡市钱桥中心小学共同发起,并联合举办的“理想之光——我与巴金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句话)”征文活动在锡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无锡市副市长华博雅专程写来贺信。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珍珍、复旦大学长江学者教授陈思和、惠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华雪生、惠山区教育局副局长张盘荣等领导出席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   
      华博雅在贺信中首先祝同学们“六一”国际儿童节快乐,勉励同学们要勤奋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并祝此次征文活动圆满成功。王珍珍在讲话中也希望广大中小学生要多阅读多学习巴金文学,在阅读中感悟巴金追求理想的思想,真正体会理想教育的内涵所在。 征文活动举办以来得到了广大中小学生的积极响应,共计收到征文2千余篇,评出一、二、三等奖173名,鼓励奖15名。 征文的获奖作品将集结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颁奖典礼上,陈思和与张盘荣还共同为“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 中小学生巴金文学读书会”揭牌。对于读书会的成立,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表示:“阅读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中小学巴金文学读书会’的成立,必将有力的扩大巴金文学作品的中小学生读者群。我们相信,在富有生命力的文学熏陶中,对理想的追寻将成为同学们的一种精神积淀。”



“理想之光——我与巴金的一本书”征文颁奖典礼现场


陈思和(左)与张盘荣共同为“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 中小学生巴金文学读书会”揭牌


纪念《家》出版75周年举办系列活动
1933年5月,巴金先生的《家》由上海开明书店初版,当年11月即重版,此后风靡全国,成为“新文学第一畅销书”。今年正逢《家》出版75周年,为了纪念巴金先生逝世3周年、《家》出版75周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将召开《家》出版75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并举办相关系列活动,以此来推动重新认识和阅读这本影响了几代读者的新文学名著。
此次系列活动将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系列活动之一:纪念《家》出版75周年学术研讨会
地点:上海市作家协会
时间: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这是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组织召开的系列专题研讨会之一(2006年12月曾召开过《随想录》出版二十周年专题研讨会)。主要是围绕小说《家》(或“激流三部曲”)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涉及的问题有《家》的思想艺术再解读、《家》的传播与影响、《家》的影视剧改编研究等多方面展开,力争通过研讨反映出目前《家》的研究前沿水平。

    2008年10月15日纪念《家》出版7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

著名作家王安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巴金的弟弟李济生、上海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臧建民(从左至右)在纪念《家》出版7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


系列活动之二:“走进巴金”系列文化讲座——《家》专题
地点: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中山东二路9号)10楼报告厅
时间:2008年10月11日—11月25日
主讲人及演讲主题:
赵志刚      谈越剧《家》     2008年10月11日
郭玲春/赵兰英  在巴老身旁    2008年10月17日
辜也平    谈谈影视改编中的《家》  2008年11月24日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上海市档案学会共同主办的年度演讲活动,自2004年起已经进行了4个年度,主讲人都是各有专长的学者、专家、作家和文化人,他们从不同角度来谈论巴金、认识巴金,以沟通巴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8年10月11日赵志刚在上海档案馆的演讲拉开了纪念《家》出版75周年系列活动的帷幕。


系列活动之三:越剧《家》的演出
地点:杨浦大剧院
时间:2008年10月15日19:30
新编现代越剧《家》,是上海越剧院精心策划、制作的一部成功剧目,该剧2003年12月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首演后,连演多场,获得各界好评。越剧《家》由上海越剧院一团(男女合演团)演出。著名尹(桂芳)派小生赵志刚(饰演觉新)与王(文娟)派传人单仰萍(饰演梅芬)、吕(瑞英)派传人孙智君(饰演瑞珏)、陆(锦花)派传人许杰(饰演觉慧)、剧院新秀陈湜(饰鸣凤)等优秀演员成功塑造了个性化的角色,从内心深处揭示人物性格、情感与思想,从而形成激烈的戏剧冲突与心灵对碰,使观众受到强烈震撼。导演杨小青注重发挥越剧写意抒情的特色,展现了流派唱腔的魅力,凸现了越剧诗化的美感,缠绵悱恻的唱腔给观众以酣畅淋漓的听觉享受。

系列活动之四:相关出版物的推出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最近策划、推出一批与巴金及《家》相关的出版物,以不同形式纪念《家》出版75周年。其中包括:
1、《家》繁体字纪念本(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刘旦宅插图,限量、编号印刷6000部);
2、《家》《春》《秋》版本图录、研究索引(李存光编著,香港文汇出版社出版,限量、编号印刷6000部);
3、《灭亡》(巴金的成名作,巴金著作纪念本文丛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海行杂记》(巴金赴法途中的散文随笔,巴金著作纪念本文丛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5、《巴金译丛》(祝勇工作室参与策划,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一辑书目
Ⅰ [俄]赫尔岑      《往事与随想》精选
Ⅱ [俄]屠格涅夫     散文诗
Ⅲ [俄]屠格涅夫     木木集
Ⅳ [俄]屠格涅夫等   门槛
Ⅴ [俄]高尔基       文学写照
6、《巴金随想录》线装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印数500套)
7、《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研究集刊卷三》(陈思和、李存光主编,文汇出版社出版)


《<家><春><秋>版本图录、研究索引》出版
李存光编著,巴金研究会策划,香港文汇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巴金研究丛书”
本书上编“《家》、《春》、《秋》版本图录”各单元的收录范围为:中文版本收录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用汉语出版的各种版本(含汉语盲字版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版本收录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的各种版本;外文版本收录外国及中国用外文翻译出版的各种版本。“附录”收录《家》、《春》、《秋》简写本、缩写本(不含故事梗概本),据《家》、《春》、《秋》改编的连环画和各类戏剧、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或台本,以及已上演的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
本书下编“研究文献索引”各单元的收录范围为:第一辑收录巴金谈及《家》、《春》、《秋》的文章篇目;第二辑收录中外出版的有关《家》、《春》、《秋》的专著、专书章节(篇名)目录;第三辑至第六辑以发表时间为序(公开发表的私人书信不按发表日期而按写信日期),分四个时期八个阶段,收录1929年8月至2008年8月有关介绍、评论、研究资料的目录,含纸质报纸、杂志和各类书籍中的论文、文章、资料或章节(包括部分谈改编本和戏剧影视的论文和文章),不含网络出版物。第七辑按完成时间为序,收录以《激流》三部曲为论题或语言材料的中外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往事与随想>精选》出版
(俄)赫尔岑著,巴金译,巴金研究会编者,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译丛”之一
《往事与随想》是俄国杰出的民主主义者、作家赫尔岑的回忆录。巴金认为:“全书好像是欧洲和俄罗斯十九世纪前半期和社会的编年史。”本书精选该书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内容,叙述的是作者的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经历和见闻。巴金从青年时代便喜爱这部书,他曾说:“赫尔岑是我的‘老师’,他的‘回忆录’是我最爱读的一部书。”作者是一位出色的文体家,回忆往事,笔含深情;叙写人物,栩栩如生。

《散文诗》出版
(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巴金研究会编者,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译丛”之一
《散文诗》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主要作品之一,内容丰富,作者以真挚的感情和抒情的笔调表现了俄罗斯语言的美,而这种美是他在疑惑、不安、痛苦地担心祖国命运的日子里唯一的依靠和支持。他坚信:这种语言只能产生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这种信念也深深地打动了译者巴金,他说:“译者喜欢屠格涅夫的著作,也曾为它们花过一些功夫……”虽然谦称本书是他的“试译”,然而却被视为精品得到了中国几代屠格涅夫迷的喜爱。

《木木集》出版
(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巴金研究会编者,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译丛”之一
本书收入了屠格涅夫两篇小说。《木木》是一篇真实的故事,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加莱尔说这是世界上最感动人的故事,二十世纪的英国小说家高尔斯华绥也说:“在艺术的领域中从来没有比这个更大的对于专横暴虐的抗议。”屠格涅夫逝世遗体运回俄国以后,俄国防止虐待动物会为了这篇小说曾派代表参加他的葬礼。《普宁与巴布林》是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这是一篇半自传体的小说。《猎人日记》的作者日后的辉煌的文学生涯可以说是从此篇主人公普宁的启蒙开始,英国爱德华-加尔奈特甚至赞美说,理想主义者普宁这个人物可以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擅长的绘像相比。

《门槛》出版
(俄)屠格涅夫著,巴金译,巴金研究会编者,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译丛”之一
本书收入了巴金翻译的《门槛》和《叛逆者之歌》两本集子的内容,所表现的都是革命者献身的热情和无畏的精神。《门槛》中的文字叙述的都是旧俄新女性的姿态,时代远去,但她们为了争取知识和自由而付出的生命和热情却是永远打动人心的。《叛逆者之歌》是十二首革命者的和关于革命者的诗歌,巴金说:“我的译文虽然十分恶劣,但原著确实是血和泪的结晶。我自己被它们感动过,希望别人也受到它们的感动。”

《文学写照》出版
(苏)高尔基著,巴金译,巴金研究会编者,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译丛”之一
本书收入了高尔基关于前裴和同时代作家的回忆,作者以大量富有特性的生活化的细节勾勒出俄罗斯伟大作家的生命片断,使得这些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形象感人。有人曾恰如其分地评价这些文字:“高尔基的回忆的怍品不但在艺术上有很大的价值,就把它们当作近代饿罗斯的文化史料看,也有很重大的意义。”

《家》[繁体字纪念本]出版
巴金 著、巴金研究会编、香港文汇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全部为限印编号本]
《家》[繁体字纪念本],刘旦宅插图,限量、编号印刷6000部;附有多幅照片,并附有作者《春梦》手稿手迹。

《海行杂记》出版
巴金著,巴金研究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著作纪念本文丛01
巴金先生的《繁星》、《海上的日出》等散文名篇早已融入了几代人的记忆中,但您知道吗?它们都出自您手中这本名为《海行杂记》的散文集中。“这是我赴法途中的见闻,这是我的一部分生活的记录”。岁月挟裹一切远去,但文字铸成的记忆却留了下来。谨以此书的出版,纪念巴金先生八十多年前的那次远行和渐渐远去的先生那一代人的青春岁月。

《灭亡》出版
巴金著、巴金研究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巴金著作纪念本文丛02
《灭亡》是巴金漫长的文学生涯的起点,在这部小说的手稿上,他第一次署上了“巴金”这个笔名;正是它的发表使得“巴金”成为一代代读者熟知的作家。这部作品被看作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小说月报》编者认为《灭亡》和老舍的《二马》,“这两部长著在今年的文坛上很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极博得批评者的好感。他们将来当更有受到热烈的评赞的机会的”有人在回顾一九三二年文坛时,认为:“在怠懒和疲惫的状态下支持着的文坛上,近年来只有巴金可以算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的一个。”“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学上的罗曼主义是因了巴金才可能把寿命延续到一九三二年以后去。”

《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研究集刊卷三》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第1版,“你我巴金·研究集刊” 03
“一双美丽的眼睛”曾是巴金先生打算写的一部长篇小说的名字,他说要“写一对知识分子夫妇在‘文化大革命’中间的遭遇”。如果先生能够完成这部小说一定是对萧珊最好的纪念,但晚年多病的先生在奋力完成《随想录》的同时未能实现这一心愿。今天,作者借用这个名字来出版这本集刊,同样是为了纪念萧珊,今年也恰是萧珊诞辰九十周年,在巴金先生的亲属大力支持下,我们以一个专辑来展现在亲人里、在朋友中,在生活中、在文字世界里萧珊那活跃的身影、欢乐的笑声,还有留给人们难以磨灭的记

《<随想录>线装本》出版
巴金研究会策划,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随想录>线装本》为五卷《随想录》线装排印本,印数仅500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5: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9年

正式更名为“上海巴金研究会”
经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批准,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自3月2日起正式更名为“上海巴金研究会”,并从即日起起用新的会标(如图),更名后的巴金研究会宗旨、任务等均不变,将继续为研究巴金的思想和著作、倡扬巴金的精神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萧珊文存》出版
由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的《萧珊文存》2009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萧珊文存》全书共71万字,收录了萧珊创作的散文、诗歌,写给巴金和儿女及朋友的书信、私人日记,以及她翻译的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等作品,全面展示了萧珊的文学才华和个人气质。其中,部分散文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大部分书信日记是首次公开披露。《萧珊文存》的书后,还附有翔实的《萧珊年表》。

《巴金全集》修订座谈会在杭州召开
4月8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巴金研究会、江南文学会共同主办的《巴金全集》修订座谈会在杭州召开,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巴金先生的女儿李小林,巴金研究专家李存光、李辉、周立民等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对需要增补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对文本校勘、注释和编排体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了使修订工作更全面,编委会还特向全社会征集巴金先生未刊出的书信。


匡互生与立达学园教育思想研究报告座谈会在上海作协举行
2009年4月25日,匡互生与立达学园教育思想研究报告座谈会在上海作协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教授首先发言,他动情地说,教育是为未来服务的,教育除了培养技能,更要培养理想,匡互生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教育在他的实践中。接着陆续发言的有北师大范国英教授和王晓明教授、杭师院朱晓江教授、立达中学凌卫民校长、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先生等。



《巴金研究论稿》出版
陈思和、李辉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丛书主编:陈思和、周立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巴金研究丛书01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巴金论稿、在写作《巴金论稿》的日子里(1979——1986)、巴金新论。第一部分,基本为原人民文学版《巴金论稿》内容;第二部分,以“在写作《巴金论稿》(1980—1986)的日子里”为题,主要收录两位作者合作研究巴金期间的来往信件。第三部分,分别选入两位作者在《巴金论稿》出版之后各自撰写的关于巴金的文章。本书既有历史研究成果,又反映出两位作者在近二十年中对于巴金研究各自思考的重点和写作方式发生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研究巴金、论述巴金仍有着诸多新的话题和空间,有待于更多研究者的加入和拓展。

《巴金论》出版
汪应果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丛书主编:陈思和、周立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巴金研究丛书02
全书的内容包含着三大板块:一是对于巴金早期世界观的论述;二是对于巴金创作道路的研究以及对其主要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的分析和解读;三是研究巴金在继承和借鉴中外文学传统方面的贡献。作者认为应当对巴金先生的历史贡献做出更符合真实的评价,“他不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坚持反封建思想斗争的最长最久的猛士,也是最早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可能产生错误提出警示的伟大思想者。”


《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出版
艾晓明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丛书主编:陈思和、周立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巴金研究丛书03
该书在梳理巴金早期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很有见地,全书共分初期探求、文学生活、作品系列及附录四大部分,按照时间线索考察了巴金的思想和创作历程,结合巴金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其重要作品有着深入的分析。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出版
芾甘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丛书主编:陈思和、周立民,香港文汇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这是巴金先生青年时代所写的一部阐释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著作,它曾经是巴金自己最为满意的著作之一,他说:“我对于自己的作品从来就没有满意过。倘使别人一定要我拣出一两本像样的东西,那么我就只得勉强地举出一本作为‘社会科学丛书之一’的《从资本主义到XXXXX》,这本书从写作到发行,全是我个人一手包办,这里面浸透了我个人的心血。但它并不是小说,而且现在已经绝版,甚至我自己也不曾留着一本,更无法推荐给读者了。”此书由上海江湾自由书店1930年7月出版,出版后即被国民党政府以“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罪名查禁,此后再也没有重印,更没有收入巴金先生的各类文集或者全集。此次重印,编者对于原书误排文字做了校订,其余一仍其旧,意在为研究者提供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沙  汀卷》出版
沙汀、巴金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本卷编者:李国煣  李小瑞,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扎系列丛书01
这批书信是沙汀先生写给巴金先生及其亲属的,作为巴金和沙汀研究史料予以刊布。其中,沙汀与巴金先生通信部分采取“往来书信”方式编排,其余采取沙汀致收信人方式收入。收信人萧珊为巴金先生的夫人,李济生为巴金的弟弟,李小林为巴金的女儿,李国煣为李济生的女儿、巴金的侄女。除部分巴金的书信曾收入《巴金全集》外,多数文献为首次整理、公开发表和研究。内容涉及到中国现代文学一些重要作品的产生背景、作家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他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等等,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出版社及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珍贵资料。


巴金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召开
巴金研究会第二次会员大会2009年7月8日下午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举行。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代表巴金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做工作报告,经与会会员表决通过《巴金研究会章程》修改稿,投票选举冯沛龄等21人为新一届巴金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臧建民代表主管单位上海作家协会转达了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孙颙同志对巴金研究会成立以来工作的肯定、鼓励,同时也提出新的要求。在随后召开的巴金研究会理事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上,陈思和连任巴金研究会会长,李存光、李辉、陈子善、周立民(常务)、栾梅健、臧建民等人当选副会长,周立民兼任秘书长。巴金研究会还聘任冯骥才、李济生、李致、杨苡、金炳华、黄裳等人担任巴金研究会顾问。
陈思和在题为《巴金研究会工作回顾与展望》的报告中,全面回顾了巴金研究会成立的工作:五年多来,巴金研究会在有效、有序地整理巴金各类文献资料、潜心做好巴金研究和研究的组织工作、大力推进公众参与的文化交流、普及工作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已经成为海内外最重要的巴金研究学术团体。他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展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巴金研究会将配合巴金故居的建设,提供基础的学术支持和软件服务,围绕着建设巴金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和交流中心等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一股奔腾的激流——巴金研究集刊卷四》出版
  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社2009年7月第1版
本卷可以说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激流三部曲》专题论文集,它是去年10月15日召开的纪念《家》出版75周年研讨会的文字成果,集中了《家》最新研究论文。另外在“巴金新刊文选”部分又刊登两篇新发现的巴金佚文和多封致李治华的书信。

《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沈从文卷》出版
沈从文、巴金著,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本卷编者:周立民,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扎系列丛书02
收入沈从文与巴金的往来书信,已经他们交往过程中的其他史料,其中沈从文致巴金的长信也有未被《沈从文全集》所收者,对于研究他“文革”后期的心态、思想变化有重要参考价值。


陈思和演讲:谈谈巴金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
2009年8月15日上午十时,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十楼报告厅,上海市作家协从副主席、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先生作演讲:谈谈巴金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
    “在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会看他有没有名气,地位,或者金钱。但有一个标准一直被人忽略,那就是有没有理想。”8月15日,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在上海档案馆作了题为“谈谈巴金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追求”的主题演讲。通过对“五四运动”前后如巴金、陆蠡等优秀文人、学者们的人生的讲述,陈思和强调了“理想”、“追求”这些词语在那些知识分子生命中的重要性,以及重提这些词语的现实意义。
    “有一年,一家杂志社请我去采访巴金先生,当时他已经九十多岁,还拿着笔在笔记本上一条条地写,准备回答我的问题。”陈思和回忆当初和巴老的交往。老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理想中的奉献精神,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巴老一直觉得,光做一个作家是不够的。他还是想为社会做更多、更实际的工作。即使到了晚年,他心有不甘,觉得没有把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地说出来。”陈思和说,“但现在有些作家,作品发表出来,有人叫好,稿费拿到手,就满足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境界的写作。”
    “你今天可以不喜欢巴金的作品,不读巴金的小说,但是他们那一代人,是有理想和信念在支撑着写作。即使这理想不一定完美,或者活着的时候根本不能实现,但这理想激励了他的一生。”陈思和说。
    巴金将他的理想和追求贯穿在一生的文学写作和出版活动中,用文字的精神力量感染了一代代读者。在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中,同样还有许多执着于理想,品行高洁的知识分子:“比如说匡互生,他是‘五四’的先驱者。当一些人还在为谁是‘火烧赵家楼’的第一人争论不休时,他却从广场隐退,跑到不为人关注的地方,在上海开办了著名的立达学校。”这同样是一个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奉献一生的知识分子。“他和现在的教育者完全不一样。学生赌博,他不惩罚学生,而是扣除自己的奖金。学生被罚扫厕所,他就一直陪着学生。这个教育家30多岁就去世了,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名字。但人们只要听过他的故事就会感动,在无形中把他当成榜样。”陈思和说。
    “有理想和没理想的人,一样工作赚钱吃饭,但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有魅力的,会把他的精神传达到他人身上,这就是一个‘生命开花’的过程。”陈思和说。而一个有理想魅力的人,“善于帮助别人。要有正义感,有是非原则,该批评的就批评,懂得自我牺牲。”这也可以说是巴金老人一生的写照。
    当理想、奉献、崇高成为那一代人以生命去实践的词语时,对现代的人们而言,这些词语已经显得有些遥远并且陌生,还有人们甚至对此抱着怀疑的态度。“现在流行的思想就是平庸,强调人都有欲望和追求。即使那些名人也曾经有过不好的经历,把崇高消解成平庸。社会就会用这样的思想去教育下一代,我认为这样是不对的。”陈思和强调,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来讲巴金那一代人的精神和理想追求,就不是没有意义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9-21 19:03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