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
“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在上海书展展出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承办的“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 2006年8月在上海书展展出。
此次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共分两大展区,包括巴金先生著作手稿、版本图书展以及巴金先生编辑出版图书展。根据创作时间先后,展览集中展示巴金先生主要著作的手稿120张。其中包括《家》《春》《秋》《憩园》《第四病室》《寒夜》《随想录》,译作赫尔岑《往事与随想》等作品。其中巴金于1928年在法国翻译的波兰作家廖抗夫的《薇娜》手稿,写在一个旧笔记本上,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完整地保存下来,非常难得。这是该手稿第一次在公众面前展示。
2006年8月上海书展期间由上海市作协和巴金研究会主办的“愿化泥土——缅怀巴金先生手稿及图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展出。
与手稿相配,展览同时展示这些作品不同时期的版本图书。此外,还将展示巴金先生数百万字的译作及巴金先生编辑、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及平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另外,巴金先生的部分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作者与众多中国文坛重要作家通信的手迹也将在此次书展中一一亮相。
本次展场内还配有大幅照片及有关场景照片,并特意复制巴金先生的手模,供广大读者与巴金先生亲切握手。展览会将滚动播放巴金先生的传记片,通过画面传送,平易近人、和善慈祥的巴金先生,似又回到读者中间,人们似乎听到他饱含深情地对敬爱的读者说:“我爱你们。”
此次巴金手稿展同时也拉开了上海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继今年年初出版的《寒夜》手稿本之外,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巴金手稿影印本《憩园》,而《第四病室》的手稿影印本将于明年面世。
为了配合本次书展的巴金手稿展,纪念巴金先生逝世一周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还推出了一份特殊的纪念品,即以巴金为主题的印制精良的《读书笔记》,该笔记中有多幅巴老手迹,精选了70多条巴老谈人生、谈奉献和谈写作的箴言,同时还配有可以纵览巴老一生的巴金年表(简表),封面“读书笔记”这四个字也集自巴金的手迹,以上各种元素被设计在一个大家可以读书和工作时使用的笔记本中,既有使用性,又有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
巴金先生在文学上的成就,使他在1982年成为意大利“但丁奖”的第一位东方获奖者。他的作品曾给无数青年带来思想上的启迪。此次的展览将集中展示巴金先生一生勤奋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示他为中国文学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展现他的光辉人格以及缅怀人民作家“把心交给读者”、“愿化泥土”的赤诚之心、奉献之心和高尚的道德风范。
“把心交给读者———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文学晚会” 在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
2006年10月17日,为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由上海市作家协会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把心交给读者———纪念巴金逝世一周年文学晚会”将于明晚在广电大厦演播厅隆重举行。表演艺术家秦怡、奚美娟、陈醇、娄际成等为观众诵读了精彩感人的巴金诗文。晚会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愿化泥土”, 第二部分“情系文学”, 第三部分“爱满人间”。
《巴金纪念集》出版
巴金研究会主持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巴金纪念集》全书70余万字,全方位地搜集了巴老逝世后媒体新闻报道、广大读者和巴老生前友好表达哀思的文章和对巴老一生的评说文字,并配有多幅珍贵照片。全书分纪事、追思、评说、吊唁四个部分。纪事部分选取了巴金逝世后,各地媒体所作的部分报道。追思部分收录的是与巴老有过交往的文化界人士的怀念文章。评说部分是学界、读者、媒体对巴金生平及其精神、意义的阐述。吊唁部分则是广大读者、生前友好表达哀思的简短文字,包括大量的唁电、唁函等等。
“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2006年度)在市档案馆外滩新馆开讲,李辉担纲首讲
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上海档案馆联合主办的“走近巴金”系列文化讲座(2006年度),10月13日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报告厅正式开讲。著名作家、学者李辉担纲首讲,主讲题目为:《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巴金与沈从文、曹禺、萧乾的历史比较》。报告会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教授主持,上海市档案馆助理巡视员冯绍霆到会并讲话。报告中,李辉讲述了巴老与沈从文、曹禺、萧乾这三位文学大师之间长达几十年的交往与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巴老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他一生说真话、做真人的人格魅力。
“纪念巴金——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举行
由徐汇区人民政府、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等联合主办的“纪念巴金———徐福生镜头里的巴金”摄影展于10月17日起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行。
徐福生是《文学报》的摄影记者,此次展出的图片是他用摄影镜头记录的巴金从1987年至2005年之间的工作与生活场景。展出的80余幅照片中不少是首次与读者见面,比如,1987年10月3日巴金最后一次回故乡成都、1990年巴金接受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等,都是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照片。
“巴金文学馆”网站开通
2006年10月18日,国内巴金研究的官方网站“巴金文学馆”(www.bjwxg.cn)已于今天正式开通。去年的10月17日,巴金老人与世长辞。
“巴金文学馆”由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主办,汇集巴金作品、巴金年表及近年巴金研究专家的学术论文等各种资料,及时反映巴金研究的动态,还将开设论坛和聊天室,努力与网友互动。
老舍之子舒乙谈“我眼中的巴金”
“走近巴金”系列讲座2006年11月3日下午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继续开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我眼中的巴金先生”。 整整两个小时的讲演,带领听众一起走近巴金,感受巴金。
他永远在微笑
舒乙先生说,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巴金先生最大的特点是热情,像一团火。他不善言辞甚至木讷,要他讲演他会非常不痛快。在我的印象中,他不说话,永远在微笑。他的内心却完全不像他的外表,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有一次,我去冰心先生家,她拿出巴金先生刚写给她的信念给我听。巴金先生在信中写道:我还要发光,发热。冰心先生笑着说:“你看,他还在那儿燃烧呢!”确实,巴金心中有一颗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心,他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说不出来,他就用笔写。所以,巴金先生是中国文坛上少有的一生迎来两次创作高潮的作家。他的第二次高潮就是在晚年写下了《随想录》,这部作品可与他的《家》媲美,甚至超过了《家》。
和老舍情同手足
老舍先生比巴金先生大5岁,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情同手足。舒乙说,父亲的一位老朋友曾经告诉他,1934年,老舍先生从山东回北平探望母亲。一天,老舍先生去吉祥剧场听戏,正巧碰到爱听京戏的巴金也在那儿,两人就这样认识并成为好友。巴金有一篇小说《电》,当时影响不是很大。老舍先生主动为这部作品写过一篇批评文章,很中肯,很到位。可见两人的友谊不是表面的。
舒乙说,中国现代文学馆挂着一幅老舍先生写的对联:云水巴山雨,文章金石生。两句的第三个字暗藏“巴金”的名字。而巴金先生的《随想录》中有一篇《怀念老舍同志》也写得十分感人。上海作协曾经要编选《上海作家散文百篇》,巴金先生亲自选了两篇,其中一篇就是《怀念老舍同志》。
巴金的痕迹遍布文学馆
舒乙说,巴金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导者、策划者,名誉馆长,所以,这里有11个地方留下了巴金先生的痕迹。比如,馆名是巴金先生写的;文学馆大门的门把手是巴金先生的手印,每位读者是摸着他的手进入文学殿堂;馆内第一个文库就是巴金文库,这里有巴金先生生前亲自选、亲自打包,分11批送来的7685册藏书和期刊;院子里还有他的雕像,那个闭着眼思索的“小老头”形象很亲切、很生动……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痕迹传递一个意思:巴金永在,巴金永远活在读者心中。
纪念巴金《随想录》出版20周年
来自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的文化界人士12月9日聚会杭州西湖江南文学会馆,探讨巴金精神遗产,纪念《随想录》出版20周年。
巴金历时八年完成的暮年巨著《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年前的1986年12月,《随想录》最后一集《无题集》分别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和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当时《文艺报》曾组织张光年、王蒙、冯牧等作家学者为庆祝全书完稿举行座谈。
9日举行的座谈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江南文学会馆、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在巴金逝世一周年之际,来自北京、上海、浙江、福建、黑龙江等省市以及日本、韩国的作家、学者和出版界人士济济一堂,以《随想录》的研究为中心,探讨和评估《随想录》之于当代中国知识界的价值和意义。
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说,《随想录》代表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和时代所持的人文立场,他即席赋诗称赞《随想录》说,"如果我们有必要把思想,一页一页迭起来做个封面,写上三个字,这三个字的首选,就是中国的《随想录》。"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则认为,《随想录》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述,只有巴金才能够担此重任,这是巴金学习鲁迅的最后一次重大实践。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还将举行一系列的小型专题研讨会,探讨巴金精神遗产。
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潘凯雄说,《随想录》是巴金真实生命的纪录,典型反映了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文化心态和思想历程,在文学史上昭示着五四文学精神的回归,又开启了新一代的文学风尚。他同时表示,人民文学出版社争取在一至两年内完成《巴金全集》的增补修订工作。
巴金非常喜爱杭州西湖的景致,晚年多次前来休养。而西湖在巴金的思想历程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30年代,年轻的巴金和朋友赶到杭州,帮助一位少女逃脱封建包办婚姻的囚牢,这件具有传奇色彩的往事在巴金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历程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2006年12月9日巴金精神遗产探讨暨《随想录》出版20周年座谈会于杭州江南文学会馆召开,此为全体与会代表合影。
《<随想录>出版二十周年纪念》出版
编者周立民, 巴金研究会自印本,2006年12月印制。
本书分三部分:版本图录、评论选萃、评介目录。版本图录包括日文版、英文版、法文版、韩文版、香港版等《随想录》各种版本图录。评介目录收录1980年—2006年间海内外《随想录》研究文章、专著的目录索引。
温家宝总理致信巴金研究会
2006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收到巴金研究会赠送的《巴金纪念集》和《随想录》手稿本后,致信巴金研究会,他在信中说:“你们从事的巴金研究工作,有益于文学研究事业,有益于文学事业,有益于青年和群众,也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他鼓励研究会全体成员“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