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及魏晋,士习苟安,虚慕玄远,为学空追柱下,博物不离七篇。何晏、王弼之伦,依傍老聃;嵇康、阮籍之俦,寄情庄周。向秀、郭象之辈,雅尚《庄子》;司马、崔譔之徒,训诂《庄》书。凡此皆道家之余响,俗世之殊韵也。嗣后南北悬隔,王道沦失,百家之书,学者未遑。然中流有在,绵绵若存,若葛洪之著,意新辞茂;元帝、推之之述,皆识见非凡,不让前秀。
李唐尊佛老,崇释道,收士人之心,广开科第。《老》、《庄》、《列》、《文》,并驾六经,治子之风日盛,注述彬彬而出。然此为梯进之媒,实非中心好之,固与魏晋玄士有间矣。赵宋谋国,权术是依,承安三教,意非进取。太宗、徽宗,寄心道流,而名士荆公、子瞻之伦,皆助澜推波。是以老庄复兴,阐述者众。然正议格辩,亦复高涨。吕公著上书请禁,叶适则更谓:“盖周之书,大用于世者再,其极皆为夷狄乱华、父子相夷之祸,然则杨、墨、申、韩之害,曾不若是之远已!”固知老、庄、杨、墨、申、韩之迹未替,与儒学并世而异流矣。
明正德以还,王守仁高张宗旨,与朱子殊科。其后天下从风,若杨慎、焦竑、李贽、方以智者,或以佛老通义理,或由庄周自照心,老庄浸盛,一时沛然不可御者矣。而傅山力倡“经子不分”,于百家之学,靡所不究,岂非近代子学之先声耶!
有清右文,但严于防备,为政多忌,禁网重罹。故士惮不意之殃,下笔谨慎若寒蝉,全身之计,惟耽朴学。高士若卢文弨、王念孙、洪颐煊、俞樾之俦,姚文田、江有诰、马国翰、孙冯翼之辈,咸矻矻于辨音,肆意于考订,孜孜于钩韵,穷年于辑佚,无分经子之畛域,一视而同仁。子学骎骎,同并经史,朴学实与有力焉。至于辞章之士,贝锦于百家,妙析文理,若林云铭、宣颖、胡文英、刘凤苞皆其俦也。
清社既屋,政体更易,国运殊艰,禁网难张,兼以西学东渐,观念开放,论述恣纵,横议随心,亦势所必然。如章炳麟、刘师培、闻一多、钱穆、冯友兰、于省吾,或以其襟抱之宽博、气度之恢奇,或以其视界之宏远、思维之深邃,奋书申志,遥接华夏学术之慧命;铺议精义,大明九流乎西学汤汤之时;提振子学,百家之说洋洋乎大兴,厥功伟矣。
然纵观历世编录,子部所收,端绪茫如,最称庞杂,不足以为准式。且儒者用心,排斥异端,官方纂辑,六艺为先,子书非所瞩目也。若《四库》标榜“全书”,所收《管子》、《晏子》、《老子》、《庄子》、《墨子》、《商君》、《荀子》、《韩子》、《吕览》、《淮南》白文本,与乎相关研治之著作,仅得数十。宋明以还,虽好事者恒有,动辄灾梨祸枣,刊为子书丛编,亦不过攫要摘精,岂可窥其大全乎!两岸隔绝之日,台湾有严灵峰者,用展襟抱,旁搜广辑,于《老》、《列》、《庄》、《墨》、《荀》、《韩》诸子,所得甚夥,影印成编,汇为《无求备斋诸子集成》,功驾前人之上。然严公以一己之力,虽黾勉从事,盖有不支焉。且以一水相隔,所储子学卷帙,实以大陆为富,而得之为难,岂可谐其夙愿!
今海内升平,文运昭回,凡志怀天下者,莫不欲高翥青冥,周览八极,收古今政道人生之智慧,综历代成败得失之经验,亟思奋励,所以修齐而治平也。华东师范大学,遂广征高识学人,搜四方遗文,综百家大观,嘉惠学人,贻功来叶。先是创办《诸子学刊》,用弘斯业;继而编纂《子藏》,求全且精,庶或无愧于古人,而来业知所归。年前春三月,礼邀宿儒硕学,共论沪上,学人共识,皆融此际。是知编纂《子藏》,乃人心之所向。
夫“子藏”者,言网罗放佚,次第编摩,俾子学遗籍,尽汇一藏也。“藏”为储物之所,佛典之总谓《佛藏》,道经之汇称《道藏》。今总汇子学遗编,则谓之《子藏》也。盖汉孝武以还,儒术独尊,莫与比盛,公私册府,皆庋藏其籍,而他家子书,则多散佚,难以寻觅,故采掇搜罗,汇为一藏,思与天下有以共之。
刘勰云:“诸子者,入道见志之书。”诚哉斯言!然历世志录,子部配隶,殊有可议。若乃观诸丛刻,宋明以降,“子学”固与“子部”别矣。然其中尚见疑似者。惟严灵峰辑《无求备斋诸子集成》,并《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去取之间,颇具识力,足资参详。
扬榷古今,参稽旧说,折衷群议,杂以私意,辄以为《子藏》之“子”,当取思想史“诸子百家”之“子”,而非因袭目录学“经、史、子、集”之“子”也。善乎章炳麟所言:“所谓诸子学者,非专限于周秦,后代诸家,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为主。”持是以求,本藏所录,非止先秦,其汉魏六朝之子书,并历世学人校覈、注释、研究专著,皆搜罗尽备,录止于民国卅八年,而出土简帛,其有关乎诸子者,则下限无隔。
《子藏》之纂,要义有二,一曰“全”,二曰“精”。“全”也者,即凡例合收录原则者,务必搜尽无余,俾世之治是学者,得尽窥全豹焉。“精”也者,仿《四部丛刊》之法,版本必善,务欲精益求精,庶无贻讥于大方也。故手稿、抄本,搜辑具备,用昭册府;诸印本并存者,则较善甄择,然后去取焉。明清以还,传学多有眉批、圈点,皆足见读者会心,若标点整理,或仅摘版心,缩小影印,则大失原意,此学者之所病也。《子藏》版面,设为十六开本,原大影印,以存本真,不施点画,以免重蹈诸丛编之失。全藏收书,约计五千,分辑刊行,方便士林。并为众著,各制提要,按子系列,先出单行之本,后则汇为总目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