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关系三:集中持股
单只基金持股不得超过总股本10%,法律规定在全流通时代不够严格
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向记者透露,不少基金的重仓持股策略的确有仿效“庄家”过度控制股价的行为——数家基金公司结成同盟,或一家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集中持股。其比例加起来足以达到超过流通股20%比例的“控盘”程度,进而影响股价。不过从法律意义上讲,每一只基金持股比例并未达到总股本的10%,并不违法,表面上也没有“控盘”的嫌疑,相关法条的规定在全流通后似乎不够严格。
个别基金公司重仓的数只股票均表现得令人咋舌,对于组合投资的基金公司来说,主要的股票组合都有这么优异的表现,让人惊叹。
在2006~2007年大牛市阶段,此拉抬股价路径被机构投资者运用到了极致,被业内称为“人有多大胆,股价有多高”。
2007年,不少基金公司取得了旗下偏股基金平均超过100%的年收益率,少数基金还创造了超过200%的年收益率,书写了A股基金历史上首轮大规模暴富神话。
典型关系四:炮制报告
基金高度依赖券商报告,研究员调研就是吃饭聊天
基金决定购买股票需要研究报告作支持,而绝大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由于投研实力有限,往往依赖于券商的卖方报告。
上海一家小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向记者承认,他们有时会完全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来买股票,对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实地考察,“我们和研究员只对上了一定投资比例的股票进行重点研究,一般的股票都是依赖其他机构研究报告。以我们的研究能力没有可能对每一只股票都进行深入的了解。”
有基金业内人士坦言。“现在的研究员到上市公司进行调查,获得的信息有几个是自己蹲流水线看库存得到的?还不是找董秘或者高管人员聊聊天,瞅瞅厂房,无法建立对一个企业的全面认识,他们只是打听一下公司全年的业绩和重组动向。”但这位人士也承认,恰恰这种含金量极高的内幕消息,一般都能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
典型关系五:股票评级
负面要么不写,要写先同大机构沟通
股改完成后,在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市值管理的今天,上市公司也特别关心研究机构的评级,例如像今年有大规模融资需求和减持动力,上市公司非常在乎任何“负面”评级。
最粗暴的案例是,某知名分析师对深圳一家大公司出具“减持”评级后,该公司从此封杀该研究员的现场调研和公司拜访机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分析师行业,对知名大公司维持长期关注成了研究工作的必要功课,研究员不希望自己被“封杀”。
一位券商投资经理向记者透露,研究员在经过被上市公司积极配合和待的调研后,报告何时写、如何写、定个什么目标价并不是研究员能够单方面决定的。
首先必须先满足公司自营部门。记者了解到,很多券商研究员认为跟自营部门、投行部门的同事沟通股票是很“正常”的情况,相约一起调研和拜访公司高管也是经常的事情。
有券商自营部门投资经理指出,很多研究员挖掘到了“牛股”之后,往往都在第一时间内跟自营部门的同事沟通,因为自营部门代表着资金的判断,估值往往更加贴合市场。该投资经理还指出,部分券商还以明文重奖的方式,鼓励下面的研究人员向自营部门推荐股票。
其次是基金公司,现阶段基金公司作为市场第一大主力,影响力如日中天,券商对基金分仓的渴求加之竞争日趋激烈、基金手握分析师评价的绝对话语权,仅仅这两点便使得分析师对基金重仓持有股票作评级时,往往投鼠忌器,特别是涉及负面评级时。
“要么不写,要么写之前同大机构沟通下,这是某些不愿意违心出具评级报告分析师的最后选择。”某位分析师透露。
亦有部分老资格券商分析师作为多位基金经理的入行老师,关系颇佳,基金经理亦对自己的老师关照有加。“只要想推某只股票,就一定有大量资金跟进”。一位年轻的分析师言辞中颇有羡慕之意。
去年全年基金号称“钱多得没地儿使”,券商研究员的研究报告只好单方向看多。据统计,在2007年全年A股报告中,出具“推荐”评级的研究报告占全部报告的比例为70%,“审慎推荐”占比20%,“中性”占比仅为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