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话剧版大纲
出场人物:
钱世桢(主人公,由儒家子从军,于朝鲜其间担任经略标下都司管游击事,回国后几经起伏,仕途坎坷)
戚金(南将,颇浮夸,戚继光侄,年岁较世桢略长,知世桢心)
注释:这个人喜欢诙谐、懂得官场之道。世桢对他的感情很复杂,即是好友,也从道德观上持不同的观点因而有意远离。但他却是世桢最好的兄长(从世桢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李应试(京师人,明军参军,文官,战后受利玛窦洗礼奉教)
注释:后期的他完全是一个隐士的特质,看破尘世,辞官不仕,一心奉教。
查大受(辽将,原任副总兵,嫉妒世桢功)
注释:既得利益者的帮凶。
李如柏(辽将,副总兵,,胆怯而多疑)
注释:靠了父兄的功勋一步步爬到高位,既得利益者的嘴脸。
徐光启(奉教,1620年以詹事府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
注释:亦师亦兄亦友。
李德馨(朝鲜 礼曹参判兼大提学时为兼伴使,时33岁)
注释:老好人一个,也经历了朝鲜内部的权力争夺,身心疲惫。
钱守一(世桢孙,诸生,后奉教)
孙媳
老奴(世桢家丁,随世桢一生)
曾孙(约3岁)
妾、毛氏(魂)-对妾的愧疚
钱母(魂)-对母亲的孝顺
第一幕
第一场(朝鲜临津江畔)
(29岁)1593(万历二十一年)—壬辰战争第一阶段以日军兵撤釜山,送归朝鲜二王子告终。明日和谈成功后,明军主力撤回辽东前夕,数日淫雨饥渴乏粮,李德馨临津江冒雨送别明朝大军,钱、戚、二李相会。引出明、朝矛盾,由朝鲜君臣偏安一隅,只求明朝救援,突出世桢的儒家传统的节操,以及世桢对于明军内部派系斗争的无奈。
第二幕
第一场(京郊)
(42岁)1606(万历三十三年)--送别李应试,与李论及壬辰战役后遭到弹劾,国本之争引发的新一轮党争,引出钱之后的仕途命运。李的建议是劝世桢入教,世桢因为妾和母命(传统儒家忠孝观)加以拒绝。徐光启登场。
第三幕
第一场(天津)
(54岁)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徐光启的书信让被不愿同流合污而遭弹劾的世桢(后进天津署游击事都司)再次感受到儒家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感召力。
第二场(通州)
(56岁)1620年底(泰昌元年)--徐光启练兵(世桢时举为中军都司管练兵事)。辽事艰难,援辽川兵与戚金率领的南兵路经京师索饷乏粮发生械斗,光启自付千金平息。故友相见,世桢与戚金约定凯旋而归把酒相庆。
第三场(京师)
(57岁)1621年(天启元年)世桢获悉戚金战死的消息,徐光启抱病辞官,世桢再次被弹劾,离京之际回望教堂的迷茫,突出他儒家身份和天主教徒究竟如何选择的痛楚。
第四幕(吴淞嘉定县)
第一场(厅堂/祠堂)
(80岁)1644年(甲申年4月中)--世桢八十大寿之际,获悉一月前京师沦陷,崇祯景山自尽。国破家散(白发人送黑发人)之际,独自来到祠堂,拜别祖先的牌位和与死去上述这些母亲、友人、同僚、师长之间的对话,突出了他丝毫没有因为一生的仕途坎坷而后悔,铺垫了最终的选择-殉国。
第二场(内宅)
次日,其孙守一携子照例每日的问安,曾孙擅自进入后院,孩童纯真的声音:“太爷爷睡着了”。孙子守一近旁,同跪门口,随即热泪涌了出来:阿爷去了!!!着狮子补服,世桢端坐太师椅上,面向京师...
尾声(郊外)
1644年底--孙守一举家南去,临别放置在墓前的十字架是一种寄托和哀思,对于这个一生尊崇儒家道德的人的尊敬。他没有选择天主,但是他的后代选择了。而说到底,最终是天主选择了他精神的继承者。
[ 本帖最后由 tokai 于 2008-10-13 11:2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