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367|回复: 7

助老志愿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5 23:4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四号熊 于 2014-5-8 20:13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13: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动图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发表于 2013-8-6 16: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
发表于 2013-8-6 16: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去,要什么条件?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1: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吹PP冷 发表于 2013-8-6 16:00
帮顶

谢谢,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3-8-6 21: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小小 发表于 2013-8-6 16:49
我想去,要什么条件?

要求:没有要求,只要你有时间,有爱心。
可与高诚联系,他会耐心回答你的疑问
发表于 2013-8-7 17:4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号熊 发表于 2013-8-6 21:08
要求:没有要求,只要你有时间,有爱心。
可与高诚联系,他会耐心回答你的疑问 ...

good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6: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领队 余韵喆(鱼头) 风采

附上 《新闻晨报》2011.5.31 对领队 余韵喆 的报道
欢迎各位有志青年加入


志愿者,那份停不下来的幸福

    倾诉男主角:余韵喆,33岁,企业管理人员、志愿者

    编者按:志愿者,已越来越被我们这个时代和民众所熟知,即便一两次的体验,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一个人,一做就是9年之久,他就是网名“邂逅这场雨”的上海人余韵喆。小余是上班族,还是沪上一支志愿者团队的创始人。是什么促使他去做志愿者?面对昔日伙伴们的一一离开,他又为何选择坚持?近日,他利用年假空隙做客晨报倾诉,讲述自己成为志愿者并坚持至今的种种滋味。

□晨报记者 常煜华

忘不了帮我推摩托车的陌生人

    身穿T恤、头戴棒球帽的小余看起来很年轻,却已是个“老”志愿者了。回溯9年的公益之路,最初的一闪念有个小小的故事。

    我是个普通的年轻人,工作后过着平静的生活,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2001年的一天,下着大雨,我不小心把摩托车陷在了路边的泥坑里,怎么都拽不出来。就在沮丧时,车子突然动了一下。一回头,只见两个人在后面帮我推车,看他们的装束,应该是路边建筑工地的工人。他们喊我扶好车头,一起用力,终于把摩托车“拯救”了出来。松了口气的我刚想说声谢谢,他们却已冒着雨跑回了工地……

    身处困境时意外得到别人援手,这种感受真的很难忘,正是这件事让我萌生了去做点事帮助他人的念头。那天一回到家,我就打开电脑,寻找这方面的信息。

    不久,我遇到了参加公益活动的朋友,跟他们去一家敬老院服务,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想自己组织一支公益队伍。2008年我在一个服务类论坛上当总版主,把这想法和论坛发起人一说,一拍即合,发起了征集志愿者的倡议。短短两周就有87位网友响应,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给团队起了个朴素的名字,叫“有这样一群人”。

    小余至今记得,团队第一次服务是2008年11月在石泉敬老院进行的。志愿者彼此称为“伙伴”,他很喜欢这个充满人情味的称呼。

    一开始,我们自发去联络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后来逐渐与这些机构签订了长期定点服务协议,每周或每两周按照约定的时间去服务。志愿者服务没有报酬,队员们常常自己掏钱为老人和孩子们买东西。为筹集服务所需的资金,我们会想各种办法,比如在网上卖闲置物品、请朋友介绍朋友“友情提供”推拿、手语培训以及培训场地等等。

献爱心也是一门技术活

    和不少人一样,小余最初对“志愿者”的理解,就是献爱心。但后来他发现这还不够。

    在儿童福利院,我看到一些健康条件不好的孩子,比如有人由于神经损坏而肢体无法平衡,只能被固定在椅子上;也有人失去了咀嚼功能,只能吞咽萝卜肉糜之类。志愿者买玩具送给他们,拥抱他们,希望给这些儿童带去关爱。有一次服务结束,我对一个名叫恩恩的小女孩说:“余老师带你回家好吗?”她回答:“好。”却不起身。旁边一个孩子敏敏对我说:“她是不会走路的。”我愣住了,每次看到恩恩时她总坐着,粗心的我竟没发现她不会走。这时恩恩说:“我想走路!”我突然明白,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关心陪伴,还有身体的康复。于是我查找资料、咨询康复机构、安排志愿者参加相关培训,学会以后帮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

    崇明有一家儿童福利院,那里有不少儿童智力残疾。我们在服务过程中,每每感受到他们潜在的康复希望。有一次我们临走前在大门口唱起了《明天会更好》,从来不曾开口唱歌的智残儿们居然跟着我们咿咿呀呀唱了起来!我们当场忍不住奔了回去,一一抱起他们……

    “其实残障孩子越早得到康复治疗,将来融入社会的希望就越大,社会的负担也越小。我觉得我们能做的最有用的事,就是为他们将来回归社会铺路。 ”小余说,孩子们的笑脸,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回报。

    志愿者的幸福是双向的,在助人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我们懂得了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去服务,比如孩子们喜欢去公园、动物园,残障者盼望康复训练,老年人则希望我们做推拿、陪同聊天、讲养生课等。为此我们去学按摩推拿、手语、急救方法、康复训练等,成了“多面手”。我们也更讲究献爱心的方法,比如指导孩子分享、收纳玩具和糖果,帮他们养成好习惯。

5.12,拍完婚纱照去捐款

    对一个上班族来说,志愿者一做9年多,家人对此是何态度呢?谈到这一点,小余的神情很轻松。

    我母亲本身就是一个热心人,前一阵子还准备去登记遗体捐献;得知我当志愿者,大大称赞了一番;父亲时常默默帮我,在我们搞捐赠活动时,帮忙开车去挨家挨户收取捐赠品。

    妻子也特别支持我。2008年5月12日正是我俩拍婚纱照的日子。我清楚地记得,正拍着照,就传来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当天晚上我们就以妻子的名义向地震灾区捐了一万元,这笔钱原本是她打算去旅游和拍写真的。婚后,妻子也常常和我一起去服务点。

    小余颇为开心地透露,不久他就要当爸爸啦。不过,即使要迎来如此“重任”,他还是希望不要中断心爱的志愿者工作。

半年多没见,老人叫出我的名字

    其实,在这多年的坚持过程中,我也遭遇过“艰难时刻”。印象最深的是2009年7月,我被单位安排到外地工作一段时间,被迫中断志愿者服务,工作交由浦东、浦西几位领队来组织。当时团队约有600人,然而到2010年4月我回来时,发现团队活动只到场了4人。原来,从1月起浦西的领队回了家乡广西,而浦东的领队因为公司从上海搬迁到成都,他和同事们也无法继续参加服务了。眼看人数骤减,我很彷徨:我们的定点服务还能不能维持下去?

    勉强把剩下的伙伴们集合起来,我们去了浦东的敬老院。半年多没见,80多岁的陈奶奶居然立刻叫出了我的名字,还问:“怎么这么久没有看见你了?”边上老人说:“小陆(另一名志愿者)好久没来了。”我不由得心里一热:我们很多人叫不出那些老人的名字,但老人们却如此把我们放在心上念叨着、眼巴巴盼我们去……这么一想,那种“就此撒手不干了”的念头直接就扔到了九霄云外!

    回到家,我苦思冥想怎样把活动再组织起来。我先从同事中发动热心人,然后一有时间就挂在网上,有人来咨询就仔细地回答疑问,鼓励他们加入……就这样,伙伴的数量又一点一点地回升了。

    现在,我们团队已有1800人,绝大部分是在职人员。今年以来,我们成为了上海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普陀支队,服务点也延伸到了医院、特教学校等更多场所。

9年了,依然舍不得离开

    作为团队的创始人、总领队,除了双休去现场服务,我的其他业余时间也基本排满:周一,与服务点联系,约定本周末的服务时间;周二,在网站上发布活动帖,召集报名;周三,写上周活动的总结帖并发布;周四,确认活动计划,及时告知变化;周五,统计参加人数,制订名单……几乎每晚我都把自己献给了电脑,有时直至午夜。

    小余告诉我,上月底带领志愿者办了场义卖活动后,他终于累病了,决定休假几天。可他还是停不下来,仍在做一些联络工作。

    如果没当过志愿者,我也许永远无法体会那种对受助者的牵挂。你知道吗?前面提到的福利院孩子恩恩、敏敏,就像是亲人一样。有一次临走时,她俩抱住我的腿说:“余老师,不要走,不要走……”当时我真是腿都拔不动了。

    在日复一日的“做好事”中,我们中的一些伙伴也成了朋友甚至情侣。有个男生曾在交友网上约见一女生,然后没了下文。没想到,就在一次给敬老院老人包饺子的服务中,他又遇到了那个女生,她也是来做志愿者的……听说他们今年4月领证了,呵呵!

    小余说,这个队伍充满了活力和情趣,也是让人难以舍弃的重要原因。不过由于当志愿者需要大量业余时间,一些伙伴也会中途离开。

    现在这个队伍中,也已见不到最初发起时的那87个人了。做了9年多的我,深知坚持的不易。我只想说,如果你要走,请别忘了说声再见,请记住一起奉献爱心的日子,那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也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关注我们,加入“有这样一群人”。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多、更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5-4 03:20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