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申请麦肯锡的大学毕业生中可能有超过99%的人相信自己不会被选中,但他们依然不死心地想要了解更多。这就是麦肯锡的魅力。
现在静下心来,用15分钟的时间读完本文--它会告诉你,作为大学毕业生,应聘麦肯锡需要从哪几个方面做准备。
一、麦肯锡招聘哪些人?
1、从招聘行为和简历指导解读
麦肯锡的公司使命中就提到他们的目标之一是“建立一个能够吸引、培养、激发、激励和保持杰出人才的企业”---在绝大多数公司,人才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在麦肯锡,他们自称人才本身就是公司的目标。哪些人是麦肯锡心目中的人才呢?
2008年宣讲会在以下几个学校举行:香港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而这几个学校显然囊括了历年高考状元的选择。我们可以这么说,麦肯锡只去那些有高考状元在的大学招聘。这给我们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息:麦肯锡特别看重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再看一看《麦肯锡简历指导》 的"Education"部分你就知道了。麦肯锡要的人是从高中到大学都非常“热爱”学习,成绩优秀的人。
你知道麦肯锡是那种“生产、聚集、加工和出售知识”的公司,他们需要特别擅长处理复杂信息,并且从大量信息中理出头绪的毕业生。而学习正是去处理信息,理清头绪。麦肯锡的顾问们也发现了他们的工作与学习的相似之处,所以他们彼此之间不称“同事”,而是喊“校友”。
有人说麦肯锡青睐那些特别特别聪明的人,你同意吗?我更愿意承认,他们青睐那些在处理数据、信息、知识方面特别聪明的人。聪明有很多种,这种事是不能抬杠的。
2、从笔试/面试问题解读
作为一家帮助大学生找工作的咨询公司,乔布堂(http://cv.qiaobutang.com/) 统计了《麦肯锡笔试/面试中用过的29个Case》。从这些案例分析中,让我们看一看麦肯锡希望他们的应聘者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涉及到各种不同的主题,包括烟草、信用卡、游艇、矿泉水、交通工具、家具、无线电、物流、航空、制药、并购、连锁餐厅、定价、员工流失率、电脑配件、汇率、非盈利组织、消费电子、液晶屏、出租车、石油、市场进入、竞争分析。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大部分问题可能你之前连想到没有想过,大部分人可能搞不懂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你看一下麦肯锡的面经,会发现大多数问题都阐述得不明不白,就是因为不容易理解,也很难记住。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短短十几分中给出什么像样的答案。
因此很多网友介绍说,关键不在于答案是什么,而是你分析问题,得出答案的方式。真的是一语中的!麦肯锡在《what we look for》 中,第一条就提到"Problem solving",那么它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雅虎知识堂上讲:“麦肯锡公司在招聘员工时最注重分析能力。麦肯锡总是在寻找具有分析思考能力的人,他们可以把问题分解成几部分。麦肯锡想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把问题组织起来的证据。同时还要看商业判断能力,以及这个人明白他自己的解决方案的含义的感受。这也是麦肯锡为什么总喜欢用案例的原因。”
麦肯锡在日常工作中分析问题常使用的方法是什么呢?《麦肯锡方法》中曾经提到MECE 和《麦肯锡意识》 中提到的金字塔原则给出了部分答案。
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认为,如果你熟练掌握了这些方法,即使你对案例中的情景知之甚少,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应付那些难缠的问题。同时不要忘记,要能够给出漂亮的答案,你还必须具备一种特质。这种特质说起来有点微妙,就是,你必须具备某种程度上的自信:当面对那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行业或者商业行为时,可以沉着冷静地侃侃而谈---即使你对自己所说的没什么概念。在这里我必须提醒一下想应聘咨询公司的同学:“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往往要比“真的是那么回事”更重要。可能是人性使然,也可能是别的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但事实就是这样。纳西姆·塔勒布在《黑天鹅》中说:商务人士很早就意识到,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人们在大部分时候--尤其是关键时刻--都是被情感驱动,而不是理性。
二、哪些人不要去麦肯锡?
这是紧随第一个问题而来的问题。
1、一想复杂问题,脑子就疼。
你已经看到麦肯锡的分析员或者顾问们每天都在考虑什么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早上八点载人到了机场,这时候是回城里呢,还是继续在机场等待?”如果你不想被这样的问题折磨,而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不要去麦肯锡了,他们会把你搞疯的。
2、考多少分无所谓
考多少分是非常有所谓的!如果你没有考第一,Partner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 实际上麦肯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存在众所周之的“GPA歧视”现象。你可以认为分数不能反映能力,但最好你有让人羡慕的GPA,然后随便你怎么认为。
3、不喜欢英语,尤其讨厌中英夹杂
看一下那些面试问题吧,别的什么都不说了。
4、扮相寒碜,上不了台面
5、缺少上文提到的那种自信的特质。这一特质的重要性常常被低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