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149|回复: 0

转载:高校实验室管理上的几个矛盾 -- 哈工大刘挺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31 23:2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校研究室管理上的几个矛盾
http://blog.sina.com.cn/tliu7221
我们的实验室在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正因为存在问题,所以引起我的一些思考,今天写出来,希望对同样在探索如何管理好一个课题组的青年同道有所帮助。

问题一:研究方向和经费来源的矛盾
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不行,有的老师什么项目都接,短期内经费不少,长期看没有什么积累,技术非常零散,做不深,学术形象混乱,别人不知道你到底是干什么的,这种做法我反对。还有的同仁死死抱住一个比较窄的研究方向,只要不符合这个方向,除非完全揭不开锅了,给钱也不要。这样的同仁是真正的学者,是令人敬佩的,国内很多科研经费流向了那些善于公关的研究人员手里,而能够静下心来做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工作的人有时拿不到经费。不过,我还是想建议这些纯正的学者们,特别是在工科院校的学者们来一点折中,平衡一下方向和经费的关系。

我们的做法是:选择一个适度大小的方向,太大了控制不住,太小了外来的项目不容易落到圈里。然后先用少部分人去做那些工程项目赚钱,大部分人用这少部分人赚的钱去做自己感兴趣并且非常有前景的研究课题,也就是做自拟的项目,做超前研究的项目。逐渐地,在这些自拟的项目上积累了材料,积累了技术,就可以用这些材料和技术去争取外界的经费,最终变成几乎每个研究点都有实际项目支持,进入良性循环。

问题二: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期望和课题组做实际项目的期望项目矛盾
博士生是科研的主力军,博士生希望发表论文,不愿意太深地介入工程项目的琐碎细节中,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博士生都去搞研究,写论文,那么他们的工作很可能和实验室的工程开发脱节,一方面博士生搞出来的阳春白雪式的技术对工程实践毫无帮助,另一方面博士生们也无法从实践中验证他们的发明创造是否有用。这个问题是困扰很多课题组的一个难题,弄不好还会形成师生的对立。

我们的做法是:一般来说,博士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必须锻炼一下工程能力,毕竟是工学博士,只会写论文是不行的,要锻炼在比较大的项目上抓总的能力。个别博士生在硕士阶段编程实践还没有过关,更是要补补课。但是到了博士二年级,就让博士生安心做基金项目,一般至多协助导师管理监督某个工程项目,而不会深入涉足该项目了。同时,我们对整个实验室的工作进行了精心地总体设计,全体实验室成员共同完成一个大的系统,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文本检索系统”,这个系统开发成功了对各个工程项目都有用,在这个系统中,实验室每一位成员的工作处于哪个位置都非常清楚。硕士生更多地处于系统的外壳,博士生则处于系统的内核。先把每个博士课题的输入输出形式讲清楚,博士生根据这个输入输出的规定提交一个基本的模块,保证大系统的运转,然后博士生就“龟缩”到他自己的模块中,对模块内的技术精雕细琢,他的创新如果提高了技术指标就能够发表论文,同时也能够对整个大系统功能指标的提升有所帮助。通过这种做法,就把博士生的研究工作和实验室整体的开发工作统一起来了。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目前强调大规模真实测试,因此只要博士生所负责的模块是经过大规模真实测试的,那么嵌入整个大系统中也会比较容易,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加速了技术创新成果向产品的转化。

问题三:探索性课题和工程性课题的矛盾
有的老师只喜欢实用化的课题,实用化的技术,很少发表论文,认为搞一些虚玄的所谓前沿课题没有实际意义,发表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也没有意义。这样做有经费,但是工作不成体系,技巧性强,理论性会偏弱。毕竟我们生存在大学里,而不是在公司中,因此科学探索还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有的课题就应该是暂时没有答案,或者是否存在答案都不好说的,大学里的研究者应该承担这个使命,培养博士生也需要这些前瞻性的研究。而且从长远看,如果某项前瞻性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那一定会带来技术上的飞跃,对产业界的作用比积累一些小经验小技巧要有力得多,也令研究者感到巨大的成就感。有的老师只希望理论研究,对应用转化缺乏兴趣,这可以理解,但是工科上的研究最终是不能脱离工程背景的。

我们的看法是让这两方面的课题平衡发展,拿到一个课题就分清这是一个研究性质的课题,还是一个工程类的课题,对研究型的课题更多地是提创新方案,大胆尝试,不成熟的技术也要用一下,有时可以假定某项底层技术已经成熟,在这种假定的基础上去探索高层技术方案的可行性,因为底层技术一定会越来越成熟,如果我们非要等到底层技术完全成熟了,再去碰高层技术就晚了。选择研究类课题时,我们一方面从工程实践中总结提炼课题,一方面从技术发展自身的逻辑脉络中去寻找下一个必然会引起业内重视的课题,据此我们选择的语义角色标注,复述等技术在国内比较前沿,刚开始的时候被质疑,被认为太玄了,现在看来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研究,国际上越来越热。对于工程类的课题,我们也接,决不排斥,但是开始做的时候就明确不用不成熟的技术,明确要按照工程开发的原则注重细节,包括用户界面等,一定要实用。对于工程类项目,主要由老师或博士一年级的学生牵头,带领硕士生们去完成。硕士生毕业后要直接到企业里面去工作,他们迫切渴望得到实战的锻炼,因此他们的目标在此与实验室的目标是一致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两类课题的数量和当量也要基本平衡,不可偏废。

问题四:实际工作业绩和无形学术声誉的矛盾
其实这二者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只是在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时间精力分配上会有一定的矛盾。有的老师工作非常踏实,但是不喜欢交流和宣传,不喜欢写论文,不喜欢参加国际会议等等,这种偏执不利于活跃学术思想,不利于学生们向国内外的高人们学习,时间长了容易形成闭门造车,和国内外主流学术界总有梳理感。还有的老师善于宣传自己的工作,在学术界非常活跃,但是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何在频繁的学术活动中还能够拿出时间来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就成了问题。

我们实验室是一个年轻的实验室,业绩和声誉都平平,相对来说,声誉还超过了业绩,这是我感到非常惭愧的地方,我常常痛下决心要把工作做实,做出水平,但是琐事缠身,又常常感到没有太大的进步。在此,仅谈谈我们通过网站宣传自己的经验,供同行参考。我们实验室制作主页是比较尽心的,目前用户输入“信息检索”在各个主要搜索引擎上我们的链接都排在前列。做主页重要的不是“创建”,而是日常的更新,要把实验室的工作及时地通过“新闻”或“下载”的方式在主页上发布,让主页保持活跃。开办实验室论坛也是一个好方式,论坛更是要有帖子,要鼓励同学们通过论坛与国内外的同行交流。我们还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不认为自己掌握了什么“绝活”,不认为目前手中的技术需要如何如何保密,我们认为目前在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领域,大家的方法基本相似,没有谁有原理性的突破,整体处于积累阶段。而人生短暂,你做的技术能够被千万人用上的机会不多,何不把自己的研究资源技术免费地提供给有可能需要它们的同行呢,如果对他们有所帮助,你不是立即就能够有一种成就感吗。本着这种理念,我们已经免费共享了大部分资源和少部分技术,今后准备把大部分核心技术也以源代码的方式逐一共享。我们也呼吁国内的同行相互之间尽可能地免费共享各种资源和程序,国内的中文信息处理已经被微软、Google逼到了边缘,我们已经不敢像以前那样说 “我们在中文处理方面世界领先”了,再不团结一致,真有丢掉饭碗的可能。

不吐不快,谈了上述几点感受,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Posted by tliu at November 13, 2005 05:01 PM
Comments

老师的感受让我领悟到了许多。每每学习您的blog都会有新的体会。对于您最后提到的sharing精神,我非常的赞同。如您所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和别人的交流就非常的重要。和大师级人物的交流肯定会收获颇丰,和入门级的朋友交流往往又能领悟到许多新鲜的血液,就像Google的两位创始人布林和佩奇虽然没有学过管理,但是确处处打破常规创立了现在最具活力的企业。让交流成为习惯,交流源于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4-26 04:25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