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391|回复: 14

水要水的有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31 23: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也就是说水质要好~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说说今天陈嘉映的讲座吧~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第一讲通常据很多例子,然后告诉我们: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道理的明术~
基本顺序是这样的:道理的默会——明述——辩论……
当然,我也比较倾向于认为除了体系哲学之外的其他所谓哲学不太能成称之为哲学~

嘻嘻,个人对现象学比较感兴趣~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米人睬偶~
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喜欢自己的签名图图~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女曾经的西哲作业

如何理解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个要返回的“事情本身”又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事情本身”,以及我们是否需要离开事情本身(因而需要返回)?



在德语里,“回到事情本身”中的“事情”不是Ding而是Sache,不是物自身或物自体,而是我们直接体验到的事情,亦即“思想”或“意识”中的“物”,也可以说是意识自身。胡塞尔的“回到事情本身”跳出了传统哲学主客二元论的认识框架,不认为在认识世界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本原世界,他认为二者是统一的,即“现象即本质”。所谓“回到事情本身”是指人所意识到的世界和所谓的“本源的世界”是统一的,人应该回到意识本身,这里的意识指“纯粹意识”,既不考虑以往或通常的观点、思想、看法,尤其是自然主义的态度。不过,在现象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现象并不是“一次性呈现的”,也就是说我们要相信“现象即本质”,但应该明确的是“现象”也不是我们一次或者几次就可以明确的。基于这一点,现象学中常采用“悬置”的方法,即在基本问题没有弄清之前,先将其“悬置”,待基础弄清之后,再来决定对它们的态度。



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胡塞尔认为“纯粹意识”就是事情本身,而海德格尔则认为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也就是说,海德格尔认为:“纯粹意识”还不够本源,存在比它更源始。海德格尔所要返回的“事情本身”是指“存在”。也就是说,胡塞尔所指的事情本身是“纯粹意识”;海德格尔则认为事情本身是“存在”。



对于“事情的本身”的理解,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比较容易被驳倒的。胡塞尔的“事情本身”即“纯粹意识”,这种“纯粹意识”的存在性是首先要遭到质疑的。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即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对需要认识的物自体进行假设,然后再依据现实的感受进行检验,可见如果没有“先验”意识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纯粹意识”要求不受“先验”的影响,但在排除“先验”情况“意识”要如何形成呢?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或前提,如果科学所研究的结果(意识过程的形成)和研究的前提(现象学)有所矛盾的话,那么他的观点:“纯粹意识”是“事情本身”,是世界本源,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海德格尔的“事情本身”即“存在”,也就是说他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源”。问题出在:存在要怎么“显现”?首先,“此在”的存在性要怎么样证明?其次,“常人”和“纯粹意识”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常人”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个“平均意识”?

这些质疑是在读书中的一些不解之处,是对先哲理论的思考也是对自己理解的思考。

“事情本身”的存在性是我首先要质疑的:人意识到的事情是不同的,因为人本身是不同的,事情对人的影响、重要性以及人们所看到的事情的本身也是不同的,那在这样一种不同意识的背后,“事情本身”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如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纯粹意识”和“存在”是指同一事物,不同的是“纯粹意识”是人去意识到的物自体,而“存在”是物自体的本身的显现,二者的实质都是物自体。但二者在证明物自体存在时都用的是物自体的特性,但无论是自己显现还是意识在证明物自体存在上都是不足够的。

对于我们是否离开事情本身,胡塞尔在“置悬”时,认为“现象不是一次可以看到的”,同样“事情本身”也是有很多方面的,我们其实并没有离开事情本身,但只看到了事情本身一个很小的方面,所以与其说“回到事情本身”,不如说“了解事情本身的更多方面”,但“事情本身”是我们永远不可能了解的(类似于不可知论)。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人来说价值观不同,个人对自己生存意义的理解不同,是否需要回到事情的本身也是因人而异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好像觉得自己很……一样~
现在看来,自己确实长大了不少~
嘻嘻,当时还是很傻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0-31 23: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这个污水没人要看~
哎……
水质有很差~
发表于 2007-11-1 00:0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先到水质监测站跑一趟
发表于 2007-11-1 0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质太高,难以接受……
发表于 2007-11-1 0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质太高=纯净水
那就是纯水了
发表于 2007-11-1 00: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人叫pure water~~~
发表于 2007-11-1 01: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某某女的西哲作业!

水与土的交融
——一个理科生眼中的哲学与科学


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对哲学的了解少之甚少,这学期选修“现代西方哲学”,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挑战。因为完全没有哲学的基础,对哲学的感悟也未免显得幼稚而又失偏颇。我也只能在从所学内容和哲学著作中,用我的理解,写下我眼中的哲学与科学——

有人打比方说,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笛卡尔);也有人说,哲学和科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哲学是普遍性,科学是特殊性(斯大林);更早有人说,哲学是人类天性中喜欢寻根问底的好奇倾向,是超越经验的“在物理学之后的”“第一哲学”(亚里士多德);还有学生给黑格尔写信抱怨哲学太艰涩、太“抽象”,黑格尔回信说,只有科学才是抽象的,而哲学却恰好是具体的;而今甚至有一派干脆认为,哲学与科学在本质上没有任何联系,哲学只是思维的一种逻辑或能力……凡此种种,无不用自己的“雄辩”,将各自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在我这大半个门外汉看来,只要能够“自圆其说”,那就可以是真理。所以,我也尝试着给自己一个“自圆其说”的机会。

在我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面:
一潭波澜不惊的水,投入一块小泥巴,接触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扩散向远方,一直向无穷的远方,泥巴下坠,下坠到潭底,一切重归平静。经年累月的时光过去,伴随着泥巴的分解,慢慢地散开、散开,慢慢地与周围的水融合在一起,渐渐地泥巴消失了——又是经年累月的时光过去,原来泥巴的颗粒成份,已和着水的缓慢深沉而永恒的涌动,以固态或者液态的形式扩散向远方,一直向无穷的远方,去追赶曾经在水面激起的那一圈又一圈涟漪的影子。而原来停留泥巴的地方,除了与周围的水一样的水以外,什么也没有了。
画面中那块小泥巴就是哲学,而那潭水则是科学。若将以上的画面倒放一遍,便是我头脑中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的认识:
潭中从各个方向涌来的水,经年累月地“提炼”,像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一样形成许许多多的颗粒,开始是看不见的,后来体积大起来,越来越有“实在”的内容,这些颗粒聚集起来,经年累月地聚集,成形——一块小泥巴出现了。在我们纷繁复杂的思维中,这块小泥巴是一直存在的,并且它一直在由颗粒聚集着,成形着,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现在有人开始思考了,这块泥巴也开始急速上升,上升,伴随着微小且难以察觉的积聚,上升,缓慢地上升,无穷远处的涟漪正一圈圈急速地赶来。终于,当泥巴露出水面,与周围的涟漪会合,来自水里的积聚也结束时,一块崭新的泥巴形成了。而当我们将它放在显微镜下细探它的成分时,却不难发现那潭水的影子。
这就是我理解的哲学与科学——水与土的交融。

穿过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一直在愚昧、专制、宗教的黑暗夜幕里曲折顽强地前进。为了保护自己的肉体,哥白尼的精神最后懦弱地死去,但正像那位跨时代的物理学巨子所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踩在另一位叫布鲁诺的巨人肩上,一步步地朝永远不可尽知的远方踏步走去。当历史的车轮匆匆滚过旧千年的最后一块路标,科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的程度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从英法之间的海底隧道到喜马拉雅山上的铝制罐头垃圾,从赤道上空的中国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到日本大商场更衣间里的针孔摄像头,从发明了火药的文明古国屈服于船坚炮利,到少量放射性元素内核变化带来几十万人的灭顶之灾,从它诞生并开始起步的那一天起,科学就是高悬于人类头顶的一把双刃剑。它既像是从阿拉丁的神灯里释放出的精灵,可以实现我们各种美好的愿望,又像是来自潘多拉魔盒中的邪恶化身,带来无数困扰我们的烦恼。

与此同时,哲学则以另一种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皮尔士用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信念、探究生活,到詹姆斯在个体的彻底经验中摸索;从柏格森把哲学立于科学之上,认为哲学触及的是科学的界限,到胡塞尔把哲学定义为“严格科学的哲学”,并把所有未知“悬置”,由自然思维态度、科学思维态度走向哲学思维态度;从分析哲学用科学来批判形而上学,到维特根斯坦将哲学归为一种活动,一种生活形式和理智治疗……哲学随着科学的纷纷扰扰,同样在循环往复中前行着。

然而,有一个问题,被不止一次地提及,不管是在哲学、还是科学领域,那就是——科学与哲学,到底谁是谁的基础? 就好像,水与土,谁才是谁的基础?

一方面,很多人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基础。的确,哲学为科学的合法性提供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就是科学的基础;就算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合法性证明,也不能因此就认为哲学是各门科学的综合。哲学既不能充当科学的基础,如同“屋基”,也不能对科学作概括和总结,充当“屋顶”。
在施莱德尔巴赫看来“屋基”、“屋顶”之说都是错误的。“如果说哲学是为科学的一门学科提供根据的‘屋基’,那它终归是属于这门学科的,其中就无任何东西是‘哲学的’。物质是什么?核物理学家会告诉我们;生命是什么?生物学家会告诉我们。如果他们不告诉哲学家们,哲学家们对此也将一无所知。‘屋顶’的比喻恰恰是对哲学的令人绝望的奢求:一个并不真正了解科学的哲学家,怎么能将科学的种种成果统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图景而不造成极大的混乱?”
当代的学科已经被分得相当细微而深入,各门科学并不依赖哲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理论无法直接影响科学,即使科学不能完全摆脱哲学的影响,而且在渊源上至少也可说是同一“家族”。可是,在现代科学的成功面前,哲学能有的却只是自卑。
哲学不可能去综合各门科学而成为科学的霸主。想使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这是自柏拉图、笛卡尔、康德、胡塞尔以来就有的一个理想。但是,胡塞尔所谓的“科学”,其含义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而是纯粹的“本质科学”。那被人称为科学的,在胡塞尔看来都还是“事实科学”。“事实科学虽然结出了硕果,但并不能说明自身何以能结出硕果,它的有效性并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因为有效性是经验中的,而经验总具有偶然性,并不具有必然性和绝对性。本质科学是超越了事实,即不包含事实的高一级科学,它是超验的,是事实科学的前提;它是纯粹的,是经过现象学的先验还原与本质还原而建立起来的,排除了一切实存的事实,具有绝对可靠性。”
因此,哲学必须反思科学,保持对科学的冷静态度。反思不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建立一个完备的关于科学的保障体系。这里的反思是指用纯思、冥想性的、存在性的、诗性的诗思,以此来克服计算性的思。海德格尔为此开拓了道路。
对科学的冷静态度,是意识到它的有限性。人的有限性也就决定了科学与哲学的有限性。哲学对无限的把握注定了不可把握,或者说只能思辨式地把握。但是,那个无限与超验作为一个永恒的维度永远会召唤与牵引着我们,它也总向我们敞开着。

另一方面,又有科学是哲学的基础之说法。若果真如此,即科学的理论、方法、原理、乃至公式就应该可以运用到哲学中去,如同数学运用到各门科学中去一样;没有科学的屋基支撑,哲学大厦就应坍塌。哲学如果真要偎依在科学的怀抱中才能存活,那从事哲学思索的人不是都应该先去学习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了吗?
不过,近代自然科学也的确促进了现代哲学的复兴,但自然科学的成就反过来又毁灭性地威胁着哲学,这才使得胡塞尔疾呼欧洲科学与哲学的危机,即使哲学能提供科学的合理性证明,科学自身也不需要这证明,何况这一形而上学的迷梦也开始破灭,胡塞尔的超验基础也并未提供出来。一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已明白,科学和哲学都是为事实(现象)世界穿上一件用词语和符号编织的“理念的外衣”,而且这件外衣是人为编织和虚构。

其实,这可以说是二者共有的特征与联系。 这一联系并不在谁是谁的基础。试想,谁又能真正站在“屋顶”作概括和总结呢?

我想,人类探究科学的目的,应是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或许不明白自身存在的终极目的,却有着向往幸福生活的朴素愿望。我们向往着温饱填充饥寒,充实驱散空虚;向往着理解包容仇恨,信任取代猜忌。我们向往着置身于5.0的环绕音响效果中倾听贝多芬第111号奏鸣曲,而不是狙击弹头爆开士兵天灵盖前的破空声;向往着器官移植后父亲能微笑着从轮椅上站起,而不是被偷偷克隆出的另一个独生子双眸冷漠的眼神。在哈勃望远镜已使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变得不再神秘之后,让我们真正敬畏的就只剩下我们内心深处崇高的哲思。

忽然想起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在一次与青年座谈时,谈到了物理学和哲学的关系,他认为,哲学有两种含义,第一是哲学家的哲学;第二种是对物理问题的中距离,甚至是短距离的看法。第二种哲学对于物理学有着关键性、长期性的影响,因为它决定了物理学家喜欢提什么问题,喜欢了解什么问题,一个问题来了用什么方法去解决。由此可见,即使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可避免地有自己对世界的一般看法——哲学。哲学与科学,彼此宽容,彼此融合,不是更好吗?

从人类的思维之火、理性之光中产生的科学已在人类历史的轨迹上渐行渐远,我们何不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哲思修筑起一道足够坚固的防洪堤?好使那一潭波澜不惊之水无论深沉、无论汹涌都无法将浪尖拍过堤岸,只能顺从我们的意志缓缓趟过泄洪口,而筑堤的每一块泥土,则需要我们从潭水中提取。水与土,就这样,交融。
发表于 2007-11-1 01: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这个水都可以使洪水泛滥了
发表于 2007-11-1 11: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11-1 08:18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