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桥文化是越文化的一部分。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万古名桥出越州"《山湖处处.续越州吟》,这是确实无误的事实。桥是最基本的交通设施,有了桥,绍兴水乡因河流阻隔而分割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整体,使深壑巨谷因溪流奔泻而相见不相通的山村互通往来。它促进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因此建桥修桥是民众的呼声,是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一座座桥又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实力,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生产与生活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它的身上又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各地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这种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便构成了绍兴的桥文化。
桥文化是不断创造的发展中的文化。桥是静止的,但使用它、歌咏它、观赏它的人是不断的、五湖四海的,有人用诗画描写;有人用影视表现它,有人用桥饰美化它,有人用故事传播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文化的积淀越来越丰厚,这是桥文化无限生命力之所在。
桥文化的意念是十分深奥的。我们的先人为我们记录了许多桥的材料,文人诗家们写写出了许多咏叹绍兴桥的诗文碑画,在绍兴不管在山区还是在平原,现在还保留着大量造型别致、千姿百态的桥,这是桥文化所在的基石是最优越的条件所在。绍兴的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并不是交通工具这一简单含义,它的内涵深广无限。
桥文化始终散发着从历史中走来的深厚魅力,那悠悠古镇的沉沉欣喜,把我们引向那片神秘而简洁的天地。假期走访了一些绍兴较有特色的古桥,以下简述之——
正文:
城桥魁首--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是我国有文字标记的最古的城市桥梁,堪称城桥魁首。该桥为石柱礅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东西向跨稽山河而建,东端南北八字落坡,西端为西、南向八字落坡。东端南落坡与西端南落坡,相对成八字。八字桥二南落坡下各设有桥洞。一桥成三桥。可能古代只有西南落坡下设桥孔,能通小船,成为二桥相对的格局。故嘉泰《会稽志》载“两桥相对成八字,故得名。”
该桥桥长5.5米,宽3.1米,高5.75米,孔高4.15米,桥跨4.8米。东向北落坡长19.5米,东向南落坡长14.6米,西向南落坡长15.8米,西向西落坡,长22.7米。应该说桥本身并不大,因其特别的造型而得到较多的关注。
八字桥这种一桥成三桥的形式,解决了三街三河复杂的交通问题的巧妙设计,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桥梁技术的精华。当时桥梁设计者以独特的视角,用一座桥把被三条河流隔开的居民相联接,大大节省了时间,便利了周边居民以及来来往往的过客。笔者认为,八字桥能作为一种文化被长久保存,首先是因了其美观的桥型设计和奇特的实用性能。一座八字桥,将绍兴人的灵巧与精细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的八字桥已经是绍兴旅游景观之一, 站在桥上——满眼的小桥,流水,人家。恬淡,宁静,活泼,生动。偶尔瞥见枕河人家的起居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那古朴纯净的年代,和谐的环境让人觉得,水乡的文化,本就该如此!
百孔唐桥--纤道桥
据了解,现存古纤道为唐元和十年(815)浙东观察孟简整治运河时修筑。纤道桥是杭甬运河上的古纤道的组成部份。
桥与塘路交错相连,全长百里,其间有多段古纤道桥,古纤道桥的总长度约占古纤道的三分之一。现存最长一段位于柯桥阮社,即现在通常所称的纤道桥。此桥为特长型石礅石梁桥。由115跨石梁桥构成,其中2跨高孔,其余低孔净跨2米,桥面用三块石条拼成,宽1.5米,条石干砌桥礅。低孔接近水面,高孔可通小船。
作为浙东运河官塘纤路柯桥段的的组成部份,迁道桥亦称百孔官塘。桥梁是横向跨河而筑,纤道桥既是纤道的一部分,它必然顺运河主航道方向,在运河与湖泊的相连部份,跨湖而筑,用纤道桥将纤道在河湖相连的曲折运河中从水中拉直,这可以说是纤道桥的一个鲜明特点。
迁道,其作用是顾名思义的。笔者认为,它能始终在水乡文化中存在,首先是因为其使用价值。在古代江南水乡城市,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于是,迁道桥边应运而生。据《纤道桥碑记》载:“自太平桥至板桥止,以及玉、宝带桥计贰百八十一洞。光绪九月八日,乡绅士章文镇、章彩彰重修,匠人毛文珍、周大宝修。”笔者认为,迁道桥之所以被修复,而不是像绍兴很多不知名的桥梁那样被遗弃被荒草掩盖,根本原因仍在使用价值上,这可以说是古代绍兴人与水乡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镇街桥--安吉桥
安吉桥是绍兴安昌镇上的代表性古桥。街河居中,桥连二街,街桥一体的水乡街桥景观在以前的绍兴市镇随处可见,现在已不多见了,只有在安昌镇保存最为完好。
安昌镇仍保存有数里长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铺、凝重的台门,别具特色的作坊,错落有致的翻轩骑楼,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古老的石桥小巧精致,拱、梁、亭各式,千姿百态,古朴典雅,素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的美誉。
安吉桥只是安昌众多桥梁中并不起眼的一座,能留意到它,更多是因为其桥名——安吉。对于我们市井百姓来说,最基本的需求也不过是求一个“平安吉祥”。千年前古镇的人们是如此。而如今的我们又何妨不是呢?
千年来改变的东西很多,但是有的东西却是永恒不变的。行走在那已斑痕累累的青石板中,面对着如水墨画一般恬淡安适的古镇街景,面对着平和淡泊的小镇居民,那被烦俗琐事绕乱的心好像也被老街上人们的脸上写着的“安详幸福”而平静下来。祖辈对他们的期望和他们对晚辈的期望都分明写在了那些桥名中。踩着历经沧桑的青石板,穿过跨越时间的弄堂,但是我却放慢了脚步,心灵便也行走在了千年古镇上。
每一座桥,都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沉静,与水的灵动相结合,描绘出了古镇人家特有的安静祥和,叙写出了老街人对美好生活的种种期许,也在无意间投射出了文化的魅影。
四、亭台楼阁——廊桥
廊桥是近几年才修建的。桥长180米,宽33米,横跨风则江最宽处。桥上有廊,廊中立亭。青石板桥面素雅洁净,朱色的廊亭体现岁月的深沉,鲜艳的灯笼给淡雅的画面染上了朱红浅金。静水深流,碧波澄澈,江的平缓,岸的宽窄,屋的多少,又添浅黛匀率。廊桥的存在衍化出一种景致,一种风情(
廊桥的一个突出的功能就是遮风蔽雨,桥上有两列长凳,行人疲惫时可以坐下来憩息片刻再走。当集市的喧哗只留下风声水声时,廊桥就浪漫起来了,适合情侣幽会,适合成全一种命运的邂逅。不知在封建的山村里有多少幽情私奔曾在这儿谋划,又有多少离愁别恨在廊柱间铭刻?只是这样的人间悲欢,一如建桥师傅的名字似的没留下来,让我们少了许多有趣的谈资和幻想的寄托。
关于廊桥文化的研究目前颇多,笔者在攥写之前亦访问了“中国廊桥网”,从而对廊桥之乡泰顺作了些许了解。笔者认为,泰顺的廊桥与绍兴廊桥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泰顺至今仍有居住、守护在廊桥上的泰顺老人,而绍兴的廊桥,已经作为一种纯粹的旅游景观,供游客赏玩、休憩。在建筑特色上,泰顺廊桥亦显然更显示出一种古风顾云。
绍兴的廊桥,可以说是现代城市与历史文化的含蓄结合,是绍兴桥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发展,是绍兴人对现代环境的宽容接纳的缩影。
结束语:
飘着细雨的季节,漫步在绍兴的街头小巷,一座座桥,一道道河,一户户人家,给假日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文化的芬芳。顺便访问过一些当地的居民,问他们,为什么仍旧守候在桥边的老房子。他们的回答出奇的一致——“习惯了,方便。”也有外地人租在桥边临水的房子,因为喜欢,因为欣赏。
坐在公车上回家的时候,依旧有几座不知名的桥从眼前闪过,脑中突然冒出四个字:在水一方。是啊!绍兴的文化,始终离不开“水”。水,造就了绍兴文化;桥,演绎了绍兴文化。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悠悠的歌声里,绍兴人带着她特有的文化从远古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