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880|回复: 2

沈德还是崔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5 15: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四川好人》浅析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效果
      剧本《四川好人》是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的一出寓意剧。 说的是两千年来世上好人难以立足,民怨沸腾,因此三位神仙下凡来到人间寻访好人。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了他们。沈德用神仙们以付住宿费的名义给她的一千多银元开了家小型烟店并无偿地给邻居、亲友和求助者提供食宿,她反而使她自己的烟店难以为继。无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崔达的身份出现。崔达待人苛刻,处事精明,他把沈德的烟店料理得井井有条。
        在这里,沈德和崔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对立面。沈德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好人,她心地善良,对所有人都十分热情,无论是谁,只要遇到困难来找她,她都会毫不犹豫帮助他们。她为了帮助她所爱的人,卖掉了自己的烟店,使自己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一个好人的形象已经建立,然而,这个好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好报,反而将自己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泥淖。在为生活所迫之下,沈德不得已披上另一个人的套衣,戴上另一个人的面具,扮演着一个完全与沈德性格对立的人物——崔达。崔达虽然能使烟店生意兴隆,给其他人提供就业机会,却是以一个为人刻薄,进行残酷剥削的资产阶级企业家形象出现的。人们在感激崔达的同时,不禁怀念起善良无比的沈德,可是谁又知道,其实沈德即崔达,崔达即沈德。同样一个人,拥有不同的两个对立面,观众看到的是两个化身,是一个人的两幅面孔。在这里,沈德无疑是好人,这也是神仙们和她身边的人以及观众公认的,而崔达最终被举报表明了大家对他的不满和怀疑。而这两个人恰恰正好是一个人,沈德人格的分裂,不禁给观众疑问,这样的人她还是好人吗?
        说到这里,我们还必须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好人”这个概念的定义。什么是“好人”?究竟怎样的人才被认作是“好人”?从字面上看,“好人”指思想道德积极进步,行为作风优良,乐意于帮助或关怀其他人而不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人。而沈德在剧中刚出现时的身份是个妓女,无论如何都不符合“好人”的标准。而三位神仙却凭沈德给他们提供一个住所就认定她是好人,还是整部戏中出现的唯一的好人,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过去。
        是沈德还是崔达,好人还是坏人,布莱希特给了观众一个独立思考评判的空间。同时,整部戏剧给人的感觉就是表演者无法全身心投入她自己的角色,剧本中多次出现了“转向观众”这一部分内容,使观众一看便明白这纯粹是在演戏,这就是布莱希特在他的这部戏剧中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是布莱希特在剧本中所要体现的“间离”的效果,也称为“陌生化”。“陌生化”是布莱希特戏剧作品中最大的特色。他要求观众在所表现的剧情之外选择自己的立场。他打破了“第四堵墙”的戏剧观念,使演员通过批判地表演事件应该在观众中唤出一个在舞台上并不作为特殊角色出场的历史性的“对立角色”。他强调戏剧演出中演员和观众的理性因素,破除舞台造成的“生活幻觉”,使观众时刻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从而与舞台演出保持情感和理智上的距离,并对戏剧所反映的现实进行思考和判断。
        《四川好人》另一大特色便是存在大量“转向观众”脱离该戏本身的部分。布莱希特在“转向观众”这一部分中,插入了大量的诗歌、独白以及歌曲,直截了当表明该场的寓意,这同时也是寓意剧的一个特点。“转向观众”这一部分也是游离于这部戏剧之外的,这时,舞台上的时间应该是停止的,布莱希特要求演员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自己所表演的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话,都是说给观众听的,他给予观众一个思考评论的时间,它们会影响观众理解情节和怎样理解情节,却不会对舞台上人物的行为发生任何影响。
        在剧中,布莱希特使沈德与崔达之间保持一定的间离效果,表演对于现实的陌生化处理,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间离。同时,我们又分不清谁是沈德谁是崔达,沈德最后也说:“我就是沈德。崔达就是我,沈德也是我。”“不知何故,厚人又厚己,不能同时做;助人又助己,我力难胜任。”这是沈德的矛盾,也是观众的疑问,大家需要好人沈德,但沈德却需要崔达,对此,神仙也无能为力,在全剧的最后,神仙在沈德的求救声中无奈地离开,唯独留下绝望的沈德。于是,剧情戛然而止,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呢?布莱希特没有说,便需要观众自己来理解。他希望一部剧作,观众能够从中看到和剧中主人公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行为不同的行动的可能。
        该剧以一种极尽所能的夸张制造了陌生化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效果,在这一点上类似于俄国果戈理的《钦差大臣》表现手法,大量的市长“转向观众”的人物独白直接造成了“间离”的效果,对剧中人物极大的夸张和讽刺,以至于使人物的举止行为不再显得“自然而然”,从而达到陌生化。《钦差大臣》同样以真正的钦差大臣到来时以各个人物不同的夸张的表情结束,剧情的突转和悬而未决已经成为讽刺喜剧制造陌生化效果的一个途径。
        简单地说,布莱希特戏剧的陌生化就是剧情对于现实、演员对于角色的间离,演员跳出角色与观众互动,给观众以独立的思考与评判。《四川好人》的模式同样适用于他的其它如《三角钱歌剧》、《第三帝国的恐惧和苦难》、《伽利略传》等剧作。
发表于 2008-12-25 17: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布莱希特。。。我对这个的认识还仅限于间离效果在后现代喜剧中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5 17:2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额。。。大半年前的旧文了,拿出来晒一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5-6 00:01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