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潯古鎮典型的光影裏流連
走進南潯古鎮,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
與其他江南水鄉的古鎮一樣,你可以在南潯看到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橋、百年的老屋,千百年前的建築依然矗立,千百年的風雨過去了,它們仍然矗立於它們當時出生的地方,似乎時間在它們身上已經停止,它們以它們的方式向後來人默默講述著它們所經歷的風雨歲月。
清代光祿大夫劉鏞的家廟和後花園小蓮莊是南潯最大的看點,廣約十畝的池塘四週,環繞著長廊曲橋、亭榭樓閣,比起蘇州名園來毫不遜色。但仔細觀賞,卻見飛檐鬥拱、花墻漏窗連著一幢小洋房,這種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組合,恰是南潯特色。
穿過一條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溪澗,點綴著幾隻鵜鶘,走入小蓮莊的大門,沿著湖光瀲艷、荷風送爽的池塘,湖面覆蓋著銅紅的浮萍和烏綠的水草。精緻的小亭,翠綠的垂柳。想起古人在荷花盛開時節,斜倚美人靠,看荷塘月色,是多美的事情,多麼精緻的生活。南面的退修小榭,則正是古代士大夫謹慎守身的外化,“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這樣的傳統哲學理念貫串中國文化史的終始。
一般人到南潯大多是衝著小蓮莊、嘉業堂藏書樓和張靜江故居等而來,而我覺得百間樓是個值得一遊之地。百間樓是明代吏部侍郎董份為女眷家仆而建的居室,始建時約有樓房百間,故名百間樓。古民居依河而建,蜿蜒連綿,將明末清初民宅的建築遺韻與江南水鄉風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這裡的特點是靜得出奇,每天只有一些南潯人在圓形的門洞下來來往往,偶爾有一輛助動車從百間樓的廊下駛過,也將油門調得小小的,聲音輕輕的,好像怕打破小鎮的寧靜一般,幾個在太陽底下交談的老人說話的聲音也是輕輕的。
沿著南西街徐徐向南,望衡對宇的街衢較之烏鎮更為開闊和寧靜,遊人寥寥無幾,連店舖都是懶洋洋的,最為逍遙自在的照舊是溪畔的垂柳和噪蟬。如此幽深的古巷、水鄉本來就該是一方潮濕安靜的凈土,獨自抑或少少的人也同樣帶著潮濕的心境才能真正融入其中,才能與之對晤。
夜幕低垂,遲遲不願結束這浮光掠影般的江南之行,縈繞在眼前和腦海中的,依然是南潯的洪濟、通津、廣惠三座古風儼然的古拱橋,燈火明滅的百間樓民居,倒影在水中的點點漁火,不忍散去的戲臺小曲,不禁口吟心誦起陸游的《破陣子》:看破空花塵世,放輕昨夢浮名。蠟屐登山真率飲,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閒心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