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144|回复: 1

弹簧刀/豁达的天空 Sling Blade 199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18 0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片 名: Sling Blade
中文名: 弹簧刀/豁达的天空/弹簧折刀/弹弓刀
导 演: ( 比利·鲍伯·松顿 Billy Bob Thornton )
主 演: (比利·鲍伯·松顿 Billy Bob Thornton) (德怀特·尤肯姆 Dwight Yoakam) (J·T·沃尔什 J.T. Walsh) (约翰·瑞特 John Ritter) (卢卡斯·布莱克 Lucas Black) (娜塔莉·凯内岱 Natalie Canerday)
上 映: 1996年08月30日 美国
地 区: 美国
对 白: 英语
评 分: IMDb评分8.0/10 ( 38818票 )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135
类 型: 剧情

·剧情介绍

  初看有些沉闷,节奏非常慢。台词地位及其重要。一人(卡尔)十二岁时杀了母亲及其情人,在精神病院待了二十年。出来后遇见一个小男孩(弗兰卡),两人遂成莫逆。男孩一样不幸。父亲自杀,母亲的男友凶残无赖。中间还有母亲的好友一个善良正直的同性恋者。人们之间的怨愤与理解同样引人入胜。好象国内极少有这样的片子去表现一些大家都不屑的并不真正了解的事情。人人有权利按自己的意愿过活。我改变了一些想法,想更客观也更富同情心地平和一些。看到那里的人间挚情你会原谅一切。结局,卡尔不堪忍受那恶魔对弗兰卡母子的狂暴,又一次拿起SLINGBLADE。卡尔又回到原来的地方。画面与开头一样。

  《弹簧刀》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弱化故事。比如说,电影可以安排幼年的比利·鲍勃·桑顿杀死母亲及其情人的戏,不单单只是为了吸引人而已,在这一事件对他的人生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上可以更具有说服力;上文我说到过的打橄榄球的戏,好莱坞处理这种煽情场面真是个中高手,而且往往是无煽不中;电影里的那个凶恶的丈夫,似乎所有的凶恶也不过就是恶声恶气地说话骂人,扔扔酒瓶子而已,如果让他的“恶”行动起来,电影无疑更能带动观众入戏。――但《弹簧刀》没有这么处理,相反地,它对所有可能造成感官刺激的场面一律敬而远之。它始终都在故意地削弱电影里可能具有的戏剧化倾向以及人为的张力,自觉地排斥各种各样的“噱头”,要知道,《弹簧刀》可是改编自比利·鲍勃·桑顿自己的同名舞台剧!

  它在不动声色中寻找着属于它自己的艺术个性。有太多的电影,距离被表现的东西太近;要表现一棵树,那么其他树都成了背景;要表现一个人,那么其他人都成了背景;要表现一个命题,那么其他命题都成了背景。就象我们把眼睛跟检查色盲的卡片凑得太近,只能够看到很有限的一个小小的色块一样。

  而《弹簧刀》的姿势却是后退,这一退就退出了它的野心。――首先要区分的是,后退的姿势并不同于许多用冷峻的(或者说静止的)电影语言讲述平凡人喜怒哀乐的影片,后者只是表现的手法不同,而并没有在“距离”上产生质的变化。――为了突出自己后退的姿势,《弹簧刀》近乎故意地选择了最平常最多见的故事情节,有一点“为犯而犯”的意思在里面,就象《水浒传》里多次出现打虎戏一样,兵行险着,特意以同来求大不同。它不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某一个人物的命运上,尤其是在主角并非正常人的情况之下,它不再越俎代庖去表现人物心理,甚至只把主角当做表现创作者某种思想的符号;它也不预先就区分掉生活里的不同性质的事件,或者作人为的拔高与加工。每个人物都尽量是原生人物,每个微小的事件都尽量是原生事件,创作者不加以人为的诠释。每一场戏的发生可以不交待任何理由(因为生活的很多事外人本就不知道理由),但每一场戏如果有发生,则一定让它自然地发展到结束,而绝不为了追求某种效果,中途截断。――为了达到电影的最终的目的,它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还原(收容、接纳)生活的本来面目,将之形成一个尽可能本真的整体,或者说,“距离”产生了尊重之美。

  如果说,后退的效果只是在还原,那比利·鲍勃·桑顿苦心孤诣想出来的姿势就有点牛刀杀鸡的感觉了。而《弹簧刀》的舞台剧出身,却提供了一条线索,让我猜想比利·鲍勃·桑顿可能的真实用意。他很可能是在第一层面上消解掉所有的戏剧痕迹,把它变作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纯净、散淡和充满着简单的距离的美感,而将创作者真正在意的冲突转入第二层埋藏。

  这个二重性,应该是体现在《弹簧刀》的主人公在电影中的二重身份上。第一重,就是上边说的,他跟影片里其他人一样,都是属于在一个保持了一定距离的观察者眼中的被观察的对象,是“被看”的整体中的一份子;但与此同时,作为主人公,作为一个几乎出现在电影每一场戏每一个镜头里的人物,以他的眼睛来“看”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看”与“被看”的二重性,我觉得,就是创作者的真正用意所在,亦即,最终还是要将因了“后退”而观察到的生活,作为一个整体,重新交回到主人公,一个从来都没有踏入过社会,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性情纯朴的男子的手中――

  创作者不向所有的,本来就在社会中生长而成几近麻木的人发问;他是在向这个本来处于社会圈子之外,直到一个偶然的机缘,才蓦然闯入的外来者发问:这样的社会现状,你承不承受得起?

  这才是比利·鲍勃·桑顿《弹簧刀》的真正的野心!用全新的电影姿势,在这样一部简单之极的电影里,问出这样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

  在那一年里,奥斯卡上最好的电影无疑是《英国病人》,但如果用《弹簧刀》的长处来衡量它,《英国病人》这样的讲述爱情故事的手法、眼力,它远不是第一个,而且也绝不会缺少后来的模仿者,所差别的,完全只在创作者的手段功力如何。但《弹簧刀》则来自于一个沉默的才子,电影的剧本打上了他个人的深深的烙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账号

x
发表于 2009-8-18 09: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简介读起来真么也这么困难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6-2 21:37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