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夏之声 于 2011-6-16 10:21 编辑
《大夏之声》
星空的仰望者——当代校园的理想国之思
说明:此文原载《大夏之声》344期5版,后因故取消,现贴出供大家交流学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特将文中所有采访对象以化名隐去,并隐去记者编辑姓名,敬请谅解。另,本文系《大夏之声》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编者按:
当迷途于社会的喧嚣,忙碌于各种功名琐碎事时,让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有多久没有停下脚步听听自己的心声了?”那曾经在清晨幽幽鸟鸣声中吟诵的诗歌、在夕阳黄昏时品读的散文都已倚在书桌不起眼的一角,甚至也无暇揩去那层蒙上的灰。当把时间拱手相让于追逐分数、名誉的同时,我们必定也舍弃了滋养心灵的时间,然而,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在理想与现实间,是否有一条道路能让我们从容地应对当下的各种“忙”,又能拾掇起那珍贵的思想碎片来抚慰心灵呢?
引言:
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行走在大学校园中,你是否注意过,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么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或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对人文精神领域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或是志同道合者“同赏知者共赏”,自发相聚共享“思想盛宴”。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就让我们走近他们,分享他们的故事,共同仰望心中的那片璀璨星空。
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早晨六点半,河西食堂,电视机里正在直播《朝闻天下》,周围坐着一群保持着抬头注视姿势的忠实观众们。他们大多是理科生,对于平时课业较紧张又关心时事的他们来说,在清晨早餐时间看看新闻频道,不失为一个关注时事的好办法。坚持每天都来的几个人互相间都已经熟识,默契地形成了一个“时事讨论小团体”。
在校园里,如果我们仔细留意,都会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来自于各个专业学科,对人文精神领域有着自己的见解和追求。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关注着国家大事。他们坚持读报看书的习惯,在“人人网”上分享自己喜欢的文史哲书籍,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畅所欲言。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中文系的王老师引用朱光潜的一句话来定义这一群人:“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所谓“出世”就是指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也不能够脱离社会,因此要做“出世的事业”。现在很多人在现实面前,忘却了自己的理想。在不能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只能不断地改变着自己,而“现实的理想主义”却是将理想与现实巧妙地结合了.就如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睁着一只眼睛在做梦”。
喜欢阅读,这是校园中这群“仰望星空者”的共同标签。
心理学系的小陈有一个习惯——坐在公交车上看电子书,据她说这样读书的效果比在图书馆看还要好。“最近在公交车上看了三本书,有北岛的《时间的玫瑰》、卡尔维诺的《冬夜独行人》,另外还在看《金融的逻辑》。”每看完一本书,她会做些摘抄,还会写下自己的随感。“书中的思想可以开阔眼界。通过反思前人的思想,我们可以对人生有一个更宏观的认识,比如生命与死亡,从而达到明确当下的目的。”
小陈还加入了HS读书会——一个好友之间交流的小圈子。其中大多都是就读于理工科院系,同时又在文史哲方面“颇有造诣”的同学,据小陈的描述,这些“大牛”们走在路上都会讨论一些理性批判和康德之类的“高深”内容。而这些人里,就有小杨。
现在就读于中文系的小杨曾经是一个一心想成为数学家的理科生,后来他被法语系录取,却因最终放不下对文学的爱好与追求而转到了中文系。小杨的最爱是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当然,他对古罗马,古希腊文学也很有兴趣。此外,还很喜欢哲学。
另外,小杨非常喜欢听各种讲座,通常只要是人文方面的讲座他都会拉着朋友一起去。比如最近,他听了历史系教授《什么是贵族精神》的讲座。他说:“平时也会和一些理工科朋友讨论时政、文学等。我还参加了兰心哲学社,觉得很不错。”
但有时候,对一些理工科同学来说,“爱读书”会被赋予另外一种理解。
“她们觉得我很‘酸’,但是后来接触久了发现我也不是个书呆子,也就习惯了。只是有时候我一文艺、一有深度,她们还是会觉得很‘冷’。” 小陈的朋友对她的第一印象曾让她很是不解,“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这样一面的啊。”
哲学系的蔡老师不赞成用文理科来界定一个人的爱好。他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来。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觉得是理科生讨论康德就很奇特。”历史系的唐老师补充道:“理工科不是培养没有灵魂、没有心肝、没有良知、没有艺术情怀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他很欣赏这些同学的讨论,无论是以什么形式。这些同学有这方面兴趣,并且有在公共场合讨论的勇气,都是值得鼓励的。读书的存在不仅仅是读书,更是代表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参加读书会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参加读书会的同学们都是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哲学上讲,就是主观能动性。”
读书会是大学体现人文精神的一个场所。蔡老师认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做人,它远比掌握专业知识重要。现在大学生关注文史哲问题,事实上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难以解答的。所以他们会向人文学科寻求答案。”
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群体生活,读书会就是实现同学间交流和分享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读书会的形式不是一对一的,而是群体互动,是和同学一起进步和分享感悟,携手成长的快乐的过程。”
(转下帖)
【《大夏之声》版权所有,任何媒体不得转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文中所有采访对象都以化名隐去,并隐去记者编辑姓名,敬请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