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笑缘戏剧》第四届大学生话剧节二等奖作品,上周四去交大看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个戏不怎么样(和我同去的女生看到三分之一就走了),只从制作的角度来说,他还是成功的。
整个戏就两个演员,一个学生,一个老师,戏也很简单,无非是老师审核学生的剧本,学生一次次的修改,最后,感动了老师,但学生却离开了(不是死了,是被退学了),老师决定把这戏排出来。其实这个题材+形式(只有两个演员)作为一个大戏是有点勉强的,所以情节有点拖沓是在所难免的,其情节中学生一次次反复的修改剧本显得意义不大。
高校之中对戏剧痴迷者比比皆是,痴迷到退学也不乏其人;而高校之中也确实有老师专门负责校园文化。但是戏中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显然有点面具化,所以不少情绪变化点就显得太顺理成章了。其实大学校园内确实有这两种人,而他们之间的局部对立也是存在的,但就整体而言我觉得还是一致的,这一点戏的结尾也作了交代。只是这两种人的真实触碰到底是不是戏中那样的就值得商榷了,至少我算是有幸亲历其中,觉得该剧的编剧对这两种人的理解和分析还有所不足,存在了些许的误解,尤其是老师这个角色。陈薪伊在排《商鞅》的时候说,公子虔作为最大的反派人物,只有把他演活了,那么商鞅也就活了。感觉剧中的人物性格并没有根据情节发展而发展,其实看了这戏的开场,大部分人就能想到结局了,情节和人物并没有真正的融为一体。
两个演员基本到位了。男演员的声音太轻,台词功力不是很好,但演的十分认真,我从他身上依稀可以找到些许的共鸣。女演员不错,从形象气质上都和这个老师的角色比较吻合我,在没有具体的亲身体验下能将这个角色表现到这个程度已实属不易。两个演员之间配合也比较默契,但我觉得节奏感上还有不足,总体上演员的表现不错。
让我最受不了的是这个戏的音效,简直业余,从音乐和效果两个角度来说,音乐变化太多,希望表达的情绪太多,以至于观众没有了想象空间,也就没有了喘息的机会;效果上基本没有,有也不是很成功,不是没吃准点就是没和灯光配合好,业余了。灯光上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硬了,当然可能是开关的关系,变化的时候有点刺眼。
这个戏让我想起了第三届的一等奖《扎马戈兰》,同样是校园题材,同样和戏剧有关。《扎》有很明显的《暗恋桃花源》的痕迹,但总体感觉很成功,除了高额的投入外。相比之下《笑》更符合校园戏剧的客观环境,小制作,小成本,而且演员只有两个人,导演可以集中所有的精力在这两个演员的表演上。其实从历届大话节的获奖作品来看,中心和戏剧家协会还是希望大学生能以校园生活为基础,并加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方式,几乎每届大话节都有校园题材的作品进入前三名。从观众的较粗来说,《扎》在剧本的构架、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上更趋于合理,也感觉更加的真实感人,且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亮点,整个剧没有大的漏洞和不足,从在校生的情感出发来表现对大学和校园戏剧的热爱和不舍,堪称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作为第三届的一等奖也是实至名归。相对而言《笑》还是有明显的不足之处,在本届取得二等奖也是合情合理,但不可否认,《笑》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故事贴近校园生活,又从自身经历出发,能和在校大学生产生共鸣。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故事就很值得去说,校园生活其实有很多的素材可以用来创作。其次,低成本,小制作,符合社团的生存环境。在《笑》中,不但导演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两个演员身上,整个舞台简简单单没什么花哨的东西,也可以节约不小的开支,其实校园话剧整体上还是走低制作路线的,该剧的编剧可谓深谙校园戏剧生存状况。最后,除去拙劣的音效不提,整台戏简单实在,没有过分的依靠效果来吸引观众,这样的戏在任何场合都能够上演,避免了因为场地的限制而使演出效果急剧下降。
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学的还很多,新的一届大话节又只剩半年的时间了,汲取经验,早作准备。
[ 本帖最后由 platon_whk410 于 2008-3-27 17:5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