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3-31 11: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吐故纳新”是永恒的主题
总导演陈薪伊如是说
图注 《商鞅》剧照
剧场中的历史
我一直认为剧场里的历史是为着今日的需要而经过筛选的历史,而筛选历史题材,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方式去表现,和创作者的处境是很有关系的。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与作者的观点是不同的,这与我们自己的经历有关。
商鞅本身在历史上留下的文字资料很少,只有一句几百年后司马迁的评价:“商君真天资刻薄之人也”。出土的文物也仅仅是些法典的竹简以及一百多年后秦始皇留给世人的兵马俑,但我不能仅根据这些去创作。在历史的基础上,我们需要重新设计,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因此有了五驾之车,有了万箭穿心,甚至改变了司马迁对他的评价,将商鞅塑造成我们的民族英雄。
从今天来说,商鞅确实为秦人乃至全中华民族做了巨大的贡献,他为我们这个国家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而他自己却被他所拯救的秦人射死了,甚至死后还被残忍地五马分尸。商鞅是伟大的,他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胆魄的改革者,他不朽的身躯为中国历史的进步铺平了道路。
表演艺术创新
尽管这个戏已经演出十二年了,但每次无论如何加工修改,都不能丢弃原先的主题。商鞅具有独特魅力的性格不但会保留,而且还将得到更加深刻的挖掘;所有演员的表演必须加强西部秦地的风格,有秦人之气。众多配角的性格也做了调整,使剧中所有人的性格都能共同推动戏剧的发展,使之更具张力。
从模仿入手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年轻演员要继承经典,从模仿入手无疑是最便捷的一条道路。这批年轻演员最令人感动的是真挚,从起初连手势也不放过的模仿,到渐渐抛弃外在束缚,再到后来开始融入自己的体会和创作。不论其真挚还是感情表达都非常好。
演员创造人物形象其实是对性格的审美,本剧中每个人物都有极致的性格描写。演员的第一自我要清醒,但同时又要沉醉,如何进入人物,如何进入和利用规定情景,人物离自己本身形象越远越要真听真看真感觉,表演要松弛而集中,将规定情景研究清楚,享受创作的乐趣。演员创造的历史人物要有历史责任感,具备可解读性。
演员要学会自我设计,比如兵马俑的泥塑感等。演员要学会研究人物的年龄、性格和气质,学会清晰分析每一句话的内涵,对饰演的角色要有自己的诠释,陶醉于人物本身后的诠释,而不是完全凭体验创作。在潜台词的基础上酝酿感情,把握分寸感,将情感具体化,有时也可以在生活中寻找目标人物入手。话剧的真正内涵其实正是通过表面的台词来听潜台词的。所以每个演员应该从零开始,认真研究每句台词和每个规定情景。新演员从模仿入手后也要为角色赋予新的色彩,而老演员也不要被旧的固有模式所束缚。
演员要善感。例如章台一场是本剧的高潮:景监、赵良、祝欢、卫鞅、秦孝公一个个上场,事件在渐渐叠加。几个人均有如履薄冰之感。韩女从天真烂漫到人生如履薄冰,自从踏上秦国国土后,更是如此,最终成为射向商鞅的万箭之一。景监在剧中是被阉割过的真男人,是商鞅真正的知己。赵良最终选择离开,不愿搅入韩女、卫鞅的私情之中。祝欢则在此段最为兴奋,抓住了把柄,从对韩夫人说话的口气中开始渐渐逾越。秦孝公则是为大局忍下恶气,他的伟大之处在于自己巨大的理性。卫鞅眼看着支持者一个个离去,反对者声势渐渐强大。
演员要学会享受节奏,就如同音乐中的交响乐,如何搭配混合是演员应该共同研究的。时间艺术的生命是节奏,而节奏的生命就是力度对比。宫廷论法一场戏中,商鞅的长篇论法结束后不能再有个性化表演,这就是审美,这时甚至应该按歌剧的形式将节奏固定,不能拖长或缩短。而这种节奏的固定在话剧中常常被忽视。
艺术欣赏魅力
剧场是人们进行艺术欣赏的殿堂,是一座精神的圣殿,是张扬人类美德、美质和英雄气概的,我们应该在剧场里开掘人性美和崇高的精神世界,给观众一次灵魂的圣餐、灵魂的对话、灵魂的交流,让观众在艺术欣赏的同时接受我们所传达的主题。
台词是话剧艺术欣赏特别是听觉审美最重要的部分,例如《奥赛罗》、《家》、《日出》等。除了对台词本身的欣赏外,还有人与人对话间的可看性、可听性以及隐藏在台词背后的潜台词,观众会带着忘却的心来欣赏。本剧的经典台词在现代戏中还没有能够超越的:
“魂魄既已甩脱了躯壳,天命更是无稽之谈!你可知商鞅虽死,商鞅之法千年不败;你可知商鞅虽死,然117年之后,秦王朝一统天下!”
“天下万事,都是一个争字!国与国争强,家与家争势,人与人争利,万变不离其宗也。当然唯你我除外。”
“恃才者傲君,无能者逢迎,仁义者乱法,奸恶者殃民。这都是君之所患,国之所害。”
“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
“我生下了一个孽种,这个孽种让奴隶见了天日,令显贵们变色,难道还不够吗?这个孽种令山川易位,乾坤倒转!难道还不够吗?”
……
��本剧写的是一种生命现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改革与政治利害关系,改革与保守的斗争只是一个方面,我更感兴趣的是对生命现象的反省。这是卫鞅和姬娘两个奴隶的生命现象,一对不甘心做奴隶的母子,一个不甘心仅仅是自由之人,割断亲情、抛弃爱情、忍受着众叛亲离,最终成为翻天覆地、倒转乾坤的人上之人;而另一个,以母亲的博大情怀成全着他。在机会来临时,剜去双目成全儿子摆脱奴隶身份;在团聚之时,孑身远去成全儿子继续变法大业;在儿子走投无路时,意外现身成全了母子亲情。
就在母子抱头痛哭,母亲斥责愚民之时,万箭已然射来。所以本剧不能结束于五马分尸,这是万箭穿心的痛楚。让我们用祭奠的心情、反省的心情,结束万箭穿心的时代,凡事一笑了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