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三月,天朗气清,与友同游扬州古城.前者虽成“骑鹤下扬州”之美谈,吾后人亦寻“烟花三月”之惑而纷至沓来。感心畅怀,遂记之,与享之。
扬州古城,用一词诠之,精致也。京杭、古运两河贯穿此城,水丰物饶,民风淳朴,奠重镇之基。城中道路四通八达,车水马龙,建筑风格亭阁居多,屋檐钩心斗角,历史遗风毕现。城中商贾者众,然游人甚众。
诗仙李白一曲“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之人文情怀骤增,昏君隋炀也能为赏扬州之琼花病逝而成就“扬州琼花,天下第一”之美誉,扬州盐商富霸一方亦替康乾盛世添砖加瓦,乾隆六下江南首站扬州并无虚谎。许,国之众人依扬州之名号而归之,亦逐扬州之美景、名吃、民风、美人也。
扬州美景,首推瘦西湖。“天下西湖,三十有六”,惟扬州的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诸湖。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西湖,另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由此得名,并蜚声中外。
其堤坝石路笔直而中宽,路边杨柳依依,桃花吐蕊,芳草茵茵,绿水柔柔,煦风吹面,荡漾心怀。
。。。。。。
二十四桥景区,一步一景,三步一水,五步一桥。拱桥独立,小舟穿梭于桥洞,黑色吊门,雕栏扶梯,站于其高阁,俨然一副画中景景中画之感,小舟荡漾,众人奉承“舟行水上,一帆风顺”,游团一波叠一波,游人之众,以至无空闲之地拍照留念,遂将就别人背影或侧影加于我之相片,仍乐开怀。 想当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月明之时,赏歌抚瑟,阁楼高耸,舒然立饮,亦别有一番滋味。而我也想入翩翩,“三分天下相思夜,二分无奈在扬州”,回味揣测着古人的感怀,一门心思只愿“有情人能终成眷属”。 正可谓,扬州有情,情渗于景。
五亭桥与白塔,牌匾篆书“莲花亭”,所至之人无不惊叹其创造力,下有十五洞,相传月圆之夜,此处细细观摩,成十五月,而加心中一月,十六月,民间便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法,而真正之婵娟悬挂于苍穹,此亦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之感,所谓“雅怀乃游乎仙,饮量岂山于醉”(扬州个园何家饮酒堂之联)。当时无笔遂以手机记之,感怀于心,触动之。---也许朦胧也是一种美。莫想,古人早已知之。白塔,因五亭桥而生,当时扬州盐商为讨好乾隆爷,两天内用盐袋堆积十来米之”塔”---白色。皇帝走后,怕回马枪再查,边修缮其整体,成一可供朝拜之物,绕其一圈,香火痕迹朗然。矗立五亭桥之边,而不出其右,相得益彰,此塔与桥正恰“塔因桥生,桥因塔艳”之感。
扬州先人,凡富豪身者,居其所必懂享居,情趣盎然,吾游何园与个园,此感尤甚。布局小厢房、大厢房连接不乱;堂屋文化更是文品攀高---“天上人间富贵花,风前月下妖娆态”;后花园随处可见“竹西佳处”、“流觞曲水”;书房亦是同今人贴心教诲---“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古人曰朝宜调琴,暮宜鼓瑟。“调素琴”也将就时辰,而今人所谓之开放不古板抛弃边框追逐自由,相对而言,古人更令人仰怀。是以之信仰兼毅力也。
扯远了,于我而言,更多亦是惆怅,虽看柳絮飞扬并非“点点是离人泪”,但也是“惆怅人见惆怅景”。艳丽之景,让我也有骚一把之冲动,遂作诗以记之:
思诗
思之如若峦未尽,
诗乎似婵谁不信;
文者傲霜指日出,
燕也弃孤遂对卿。
相思于景,愿用古人“为重凌霄节,能灵应物心”一试。
晚间,与友食于闹市,狮子头、淮扬青菜、肥肠必吃,又添一瓶“三两三”,卧谈,舒适而睡。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