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震泽的宝塔街上,有条青石板铺就的小路,两边对称排列着许多老房子。其中有间外表普通的房子,进门后扶着漆木的楼梯走上楼,就会看到有一间六十平方米的展览馆。墙上的匾额写着:“聚蚨阁钱币馆”。
“‘聚蚨阁钱币馆’展出的古钱只是我收藏的一部分而已!”这家展览馆的主人就是刘志华,他年近古稀,却满头黑发,精力充沛,说一口正宗的吴江话。
认真与不懈 刘志华的书房里挂着几幅书画,柜子上摆着一个雍正官窑青花瓷盘,书桌上放着几本厚厚的黑色古钱收藏册。
记者想了解这里的古钱收集得是否齐全,就提出看看收藏册里有没有泰昌通宝。泰昌是明光宗的年号,在位时间只有一个月。继任的明熹宗为他铸钱,存世量很少。
“泰昌通宝肯定是有的!”老先生立刻欣然起身,戴上老花镜,翻开收藏册,打着小手电筒一个一个地搜寻,找了半天也还没有发现。
记者说:“这里古钱太多,这么晚了就算了吧。”
老先生说:“怎么可能没有泰昌通宝?我这里泰昌、天启、崇祯的都有的。”
于是他翻出下一本,继续寻找。十几分钟后,老先生的手电筒照到了一枚写着“泰昌通宝”的铜钱上。
“果然有的。”他这才摘下老花镜,微笑着坐回椅子上。
古玩市场的老专家 1961年,十八岁的刘志华从家乡吴江县黎里镇走出,应征入伍,来到了苏州部队。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了中国,他也从部队转业来到了上海汽车站工作,两年后被调回江苏。1981年,他的工作又调动到了吴江县平望汽车站,并且兼任吴江县公安局民警值班室负责人。此后也担任过平望运营处副主任、副经理和党总支书记等职务。
在“文革”期间,收藏古董被视为一种“玩物丧志”的行为,反“封、资、修”和“破四旧”运动砸毁了许多文物,而古钱则往往被熔化后送到废品收购站处理。“文革”刚结束,在一些民间人士的奔走呼吁下,抢救文物工作才开展起来。
当年的古玩市场珍品少,然而价格也不高。当时三十出头的刘志华也开始投身到古玩收藏市场中去,“一方面我热爱中国的历史文物,另一方面当时苏州和吴江都有了自己的钱币收藏协会,加上政策的允许,我就放开手脚,买来古钱进行研究。”这一研究就是三十年。
在吴江地面上,刘志华已经是屈指可数的古玩老专家了。八十年代初,市面上的珍品虽少,但是也很少有赝品,而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才涌入了大量的赝品。
“我辨别古钱,主要三种方法,观察硬币的锈迹是否真实,赝品上的锈是人造的,和真品不同;钱币上的文字是有时代气息的,捉摸文字的细节也很重要;听硬币落地声音的音色是否厚实,赝品往往会叮当乱响。”刘志华自豪地说,“我这么多年拿到的藏品,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换的,但是基本没有被假货骗到过。”
“搞古玩一定要有毅力、恒心、财力和魄力。”这是刘志华三十年古玩经历的总结。没有毅力,坚持不下来,往往吃点苦头就会灰心丧气;没有恒心,也不能去潜心研究古玩里的学问;财力更是不必说。“魄力则是必须的,要是看到一件宝物,犹犹豫豫,错过了,会追悔莫及的。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定要果断,有魄力。”
闲适的生活,不止的道路 2002年,刘志华从工作了四十年的岗位上退休下来,终于可以更加悠闲地收藏古玩了。“在吴江有不少人搞古玩,但是能像我这样系统地把整个古代钱币给钻研透了的人很少。”刘志华说,“而且我不光玩古钱哦,还有瓷器、书画等等,多种多样。”他的书房的柜子上就摆着一个雍正年官窑的青花瓷盘。
刘志华闲着的时候还会写些文章发表在古玩收藏的报纸和杂志上,就在前两年,他的文章《一枚流失的官印模》登上了2009年第12期的《收藏》杂志。
2011年,吴江市人大、旅游局和震泽镇政府决心发展震泽地区的文化旅游,虽然场地富余,但是却苦于缺乏可供展出的文物。刘志华得知后,拿出自己的1200多件古钱藏品,在震泽镇的宝塔街上开了“聚蚨阁钱币馆”。场馆由镇里的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刘志华担任馆主。
虽然钱币馆的门票定的是十元钱,但是在实际运营中,对于想参观的游客往往都是免费的。震泽的管理人员说,他们并不怎么在乎这些门票收入,如果有人对文物感兴趣,非常欢迎前来参观。
“建了这个展览馆,一方面可以提升这里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可以教会中小学生许多历史知识,增加我们民族的志气。”刘志华说,“只要震泽还需要,我的那些藏品就会一直放在聚蚨阁钱币馆里。将来如果我的家乡黎里镇也要开展这方面活动,我也会拿出藏品来帮助他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