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28236|回复: 2

【大夏之声】(349期)那些年,我们一起怀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7 10: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夏之声·精品好文·力作推荐】
那些年,我们一起怀旧

大学生的怀旧体验

巨轮泰坦尼克在全球银幕再度起航,依旧所向披靡;新开张的24小时大众书局走起怀旧路线,从书籍类型到店内装潢都透露着时代气息。看电影的、逛书店的,有年近60的老者,有而立的壮年,有二十岁的青年,“怀旧”这个词,正在被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年龄段们再一次倾情演绎。

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不仅电影,当年的课本、儿时的集体照也都可以将思绪一下引回相应的那段日子。不可否认,大学生这一群体也走过了人生不可重来的一段岁月,回首往事时也难免唏嘘感慨。

“到如今年复一年,我不能停止怀念,怀念你,怀念从前。”穿着旗袍唱老歌,这一在大学生中略显“另类”的爱好和甜美的歌喉,让日语系的陆影同学成功地在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中征服了评委。据陆影同学说,家中总是放些老歌,形成了很好的怀旧氛围,让她对老歌产生了一种割舍不了的情感。而这种“舍不得”的情感,正是“怀旧”产生的原动力。“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音乐演进史,决定了当时音乐的主题,总是能够抒发人们内心比较纯净的状态。这样的好音乐是‘养心’的,听过给人一种心灵沉淀的感觉,这在现在物欲横流的商品化社会中是很可贵的。”因此,陆影同学建议同学们也可以去欣赏一些老歌,美好的旋律可以给忙碌的学习生活减压,还可以回忆起从前很多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老歌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怀旧老歌,就是在保留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情怀。

与邓丽君流行的七八十年代一样,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歌曲、服饰,追溯更久远的历史,汉服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明的一个代表。在华东师范大学,就有一批人,热爱汉服——洛瑛汉服社。他们在活动中穿汉服、做簪子、办讲座、清明踏青、重阳登高、茶艺表演,还办过及笄礼(古代成人仪式),还曾与上海市文明办合办过端午节祭屈原仪式。通过尽力贴近历史,去怀念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同时,也让社员在活动中产生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与珍惜,“我喜欢现在的生活,古代等级森严,而现在人与人之间更平等些。”

在同学中更直接的一种怀旧方式就是参加青年史学社的活动,在青年史学社与停云文学社、兰心哲学社合作举办的“人文沙龙”中,各个院系的优质青年教师倾情加盟,与热爱文史哲的同学在此畅所欲言,年轻思维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了激情碰撞。

对于大学生普遍怀旧的现象,中文系王冉冉老师认为怀旧其实是对美好的感受,因为被过去的美好打动,所以才会怀旧。美好的东西值得人们留恋,这并不意味着老了,消极了,而是人类热爱“美”的体现。(周怡南、肖迪、潘茗怡)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夏之声·精品好文·力作推荐】
【接上帖】

大学老师谈怀旧

说起怀旧,历史系的唐小兵老师认为,怀旧本身就不只是年轻人的行为,“其实人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财富,就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怀旧。”显然,对于学校内大部分的老师来说,他们就符合这样的特征,因此,他们这一群体正是怀旧浪潮侵袭的对象。

因为年龄的关系,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记忆的资料库相对较为庞大,他们怀旧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回忆自己过去所经历过的事。

中文系王冉冉老师总是会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说起当年和打着光棍的几个哥们儿一起去图书馆看电影。“虽然当时看电影没有现在上网看方便,但是与大家一起大笑一起流泪的感觉与自顾自看着屏幕是截然不同的。”当年,在北大的王老师往往一整天待在图书馆里,从早上7:30开馆直到晚上10:00关门,“那里有优秀的资源共享,能够在不与别人冲突的情况下完成自我充实。”那段如饥似渴地学习的时光,现在说起来,王老师仍是感慨不已。

而对于年近60的社发院仲富兰老师,尤其怀念的是40多年前那段军旅生活。那是1968年,年仅17岁的他在西北兰州参军,成为高射炮部队的一员。他回忆说,在兰州的条件很艰苦,没有水喝,每天都要从十几里外的地方用架子车取生活用水;衣服磨破了,老战士帮忙用一块块的补丁缝补上;第三年做文书时,不会爬山的他在爬山过程中不慎从山上滑了下来,而山下就是波涛汹涌的黄河,所幸有在一旁种田的老乡看到此景,立刻大喊:“快点来人啊,这个解放军战士要掉下去了!”这才被友邻部队的战士救下。“正是因为回不去,所以才会怀旧吧!”仲老师长叹道。

但是,并不只有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才算怀旧。从广义的“怀旧”来说,那些跨越了时光依然动人的经典一样给人们提供了怀旧的原材料。正如张海明老师的英语歌曲赏析课,总是被经典英语老歌所充满。“那些都是我在平常生活中通过自己欣赏、查阅相关书籍所收集的老歌,其时间跨度很大,从十年到一百五十年,甚至是《友谊地久天长》这样没有办法考察具体年份的‘老古董’。”但是在这种怀旧方式中,歌曲的新老并不是唯一、绝对的判断标准,歌曲的内容和歌词的文化内涵也是筛选歌曲极重要的标准。被选中的歌都是以歌曲为载体,传递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下的一种文化。“在向同学介绍经典老歌、欣赏经典老歌的过程中,”张老师说,“我和学生们也在进行一种怀旧,歌曲传唱最盛的年代我们或许都没有经历过,但是通过歌曲这样的载体,我们甚至可以还原作者当时的情感,仿佛自己也都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这种怀旧的方式与研究史学类似,将人类的历史当做一个人,过去的历史对于当今这一时间点来说,就像青年人面对童年,老年人回顾壮年一样。

从老一辈的老师们身上,可以感受到怀旧是立体丰满的,是多维度的,即使物质匮乏的年代,也有值得怀念的东西和情感,其中,精神层面的情感、内涵往往更让人倾心。(蒋芸芬、徐弢)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0: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夏之声·精品好文·力作推荐】
【接上帖】

从怀旧到未来

同样是“怀旧”,老师们的怀旧与当代大学生的怀旧是有显著差异的。王冉冉老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对于老一辈甚至老几辈来说,因为外界的种种消磨让他们如同《水浒传》里的好汉一样,最终被生活‘招安’了。因此,怀念年轻时候的豪情和锐气,反而能给他们自身带来一种回归。这种怀旧,基于对个人自身现状的把握了解,有极大的理性思考的成分。而大学生的怀旧,往往是受带有过去标签的事物的触发,一下子萌生出大量感时伤事的情感。就这一点来说,大学生对于人生、生活的体会还不够深,相对来说处于一个更加感性的层面。”

另外,几位老师都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怀旧的年龄段提前了。就这一现象,仲老师分析道:“怀旧从医学上来源于思乡之情,属于人类的本能情感,每个人在各种阶段都会有怀旧情绪的出现,特别是当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充满了对于未来的不确定与焦虑感。确实,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一些旧事物,比如那些属于90后的童年里的事物,消逝得尤其快速,由此便使得90后的怀旧普遍提前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正如哈佛大学一位教授在书作《怀旧的未来》中提到的:“怀旧有两种,一种是修复性的怀旧,一种是反思性的怀旧。”

唐小兵老师进一步解释道,“修复性怀旧,是指试图超越历史,重建过去的一种怀旧,而反思性怀旧则更多的在于怀旧本身,带着惆怅、嘲讽、反思的意味。”比如前些年有人提出一种看法,认为现在经济发展了,应该将被列强毁坏的“圆明园”重新修建起来,而不应该留那一堆废墟在那遗址上——这就是很典型的一种修复性怀旧。单纯地修建一些建筑,复原历史的原貌是不够的,研究历史也是一种独特的怀旧,人们需要在这种怀旧中反思。比如不少人追捧民国时代学术自由开放的风气,修复性怀旧则不免极端地会去推崇复原民国,以求这种风气的再现;而反思性怀旧则是怀旧这种风气和它的文化内涵,是对其精神的眷恋。

如此看来,大学生如果是带着修复性怀旧的情绪去回忆过去,则无可避免的会沉溺于过往,容易产生消极的“拒绝长大”的情感,产生对于现实的排斥和对过往的过分追捧,其后果必然是病态的。而反思性的怀旧,将会让我们珍惜纯真的心,珍惜亲情、友情,更重要的是,在怀旧里得到慰藉,有所收获,并能够积极地回归现实,接受现实里的改变,带着美好的愿景迎接未来。

正如唐老师所言,其实怀旧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座桥梁,它来自于过去,却直直面向未来。虽然有时会让人产生消极、逃避的情绪,其本身却并不是什么坏事,美好的记忆总会让人留恋,但是,如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提到的那样:“人总是要活在当下,着眼未来的,不能过度沉溺于怀旧之中。”

    人生有多个阶段,我们过去拥有的即是现在所怀念的;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也将会是未来的我们所怀念的。现在的我们如果只一味地怀念过去,忽略了所拥有的现在,那未来的我们,又要去怀念些什么呢?(冯凌燕、贺艳青)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4-3-29 14:33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4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