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买哪个版本教育学大纲解析,我说两句
在可以网上看到一大堆的推荐用书,不少分析得不错,当然,有许多是书托写的,大家对此应该注意。我在一个高校的出版社工作过一年,知道一些行业情况,去年考研考上,就把工作辞了。目前看到不少同学犯迷糊甚至被“忽悠”,忍不住想说几句。我的话可能有一些机构不爱听,但我是写给考生的。
个人认为,教育学用书主要是三阶段用书。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买一堆教育学名师(注:指真正的教育学大师,而不是吹出来的辅导班名师,真正的名师是不可能出来讲辅导班的)。读这些书有个好处,即涉及面广,要点解析权威,有助于提高考生对教育学总体框架的理解。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教科书都不是考试用书,很多东西考试根据不作要求,比如,你可能买十本以上的书,但其中有三分之二的内容只能用作“扩充知识面”,也就是说,你只要念其中的三分之一。于是,把所有知识点汇总的复习用书就有了市场。
第二阶段,出大纲阶段,这时候,各个商业机构会推出各种类型的大纲解析,有叫《复习指南》的,要叫《什么什么精解》的,我去年到一家大书店,发现摆了近十种。
都有哪些出版社的呢?北师、华东、华中、厦大、山东、石化、轻工等等不下十种,林林种种,有薄有厚,我买的是最厚,厦大版的《复习指南》,600多面,也是最贵的,58元,个人觉得是还可以,但没用过其他家的,说不出优劣比较来。(我MM用这个机构金融联考的复习指南,竟然要98刀,看来,这个机构习惯“高厚高价”)。
这里要提醒各位的是,不要看出版社和署名作者,而是要看真实的出书机构和书的内容。如果只看出版社和作者,显然对中国的教育及出版不大内行,有必要再修炼修炼。
比如作者,如果出现“牛人”名字的,一定是挂名的。要知道,中国对教育学的科研投入的经费往往不菲,也就意味着“牛人”根本不需要去写这种费时费力的书去挣钱,况且,这种书也没多大的技术含量,无非就是拼凑基本原理。你可以设想:某大师拿着考试大纲去编教育学原理,这可能吗?有大把的科研经费等他们去拿,谁会在乎这个?
一般来说,往往是用“牛人”挂个名,找一帮硕士生来编。原来我们系的一位师兄,考到上海念教育学硕士,他说他就编过这样的书,最后署名某某博导,而估计这位牛人没有见过这本书。
另外,看出版社,认为出版社代表“权威”?喂,同学,你太不了解中国大学里的情况了吧!一般来说,出版社的工作只是出版,写书嘛,可以与出版社有关,比如出版社找一帮人来写(出版社平时不会养着这些人),也可以是别人写好然后找出版社,此时出版社沦为卖书号的机构,不信你去问问你们的老师,他们是怎么出书的。好一点的出版社校验会认真的一点,差一点的就不管了,拿钱就行。
千万别天真地认为高校里头的出版社与各院系有关系!高校里头条条块块区分得严重,互不买账,各院系与出版社没有任何联系,不信你去问系里头。
所以,不存在某某出版社“权威”这样的问题。举个例子,对政治理论的研究是人民大学最牛,但人大出版社有几本象样的政治考研辅导教材吗?
那看什么?看背后出版的机构,我在出版社工作才明白这个道理,出版社只负责给书号、出书、销售。有时候,这个机构是几个人,有时候,是一个公司或者培训中心。
打个比方,厦大版的《复习指南》是一个叫“聚英教育”的组织编的,华东师大版的是一个叫什么文化公司弄的,还有某某师大版的,是几个讲师合伙搞的。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们的背景,是踏踏实实做事情、打品牌,还是投机蒙钱的。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容易搞定的。
值得强调的是,这样的大纲解析都是像电脑一样,都“组装”的,而知识点都是国内外名家的,差别就在于谁组装得好,谁比较能结合考试,详略情况及结构分布如何。我看过一本书(还是听起来比较“权威”的),教育学原理“抄”了一大堆,其他的内容却很少。这种书不是坑钱是什么。
看内容,我当时选书是看书的整体结构,以及挑几章细读一下,选到对口味的,就买下了。
第三阶段,需要用模拟试题。市场上有一大堆,也千万别认为哪一本“权威”,你得细细地,哪本题目质量更高,哪本解析更透彻,说哪本押中几分,听他吹吧。
希望大家多对比,多听过来人的经验,别被忽悠了。另外,对辅导班也是这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