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孙惠柱
戏剧是否是大众的,不可一概而论。按理说,“先锋戏剧”本应是小众的,但中国一些先锋戏剧家如孟京辉却把先锋戏剧弄成了大众的,非常热门。相反,本应是大众的体现“三个代表”的精品戏剧却不大众,只有领导看,这是一个怪现象。
“先锋戏剧”这个概念很难说。它是从外国来的,到中国以后发生的种种奇怪的变异,所以很难说清。20多年过去了,先锋戏剧的话题也不再先锋。媒体出现最多的就是“精品”和“时尚”两个关键词,大学中“后现代”这个词用的多,“先锋”这个词不太看到。有一种说法,20岁不喜欢先锋是不上进,50岁喜欢先锋是不正经。国外也是如此,奥尼尔在他创作的成熟期转向现实主义。
另外还有几个词。“先锋”“前卫”“另类”。“先锋”“前卫”两个词同译自法文。“另类”即承认自己非主流。“先锋”“前卫”更多的是与传统对立的。他本身是一个中产阶级,代表了他所批评的那个阶级,属于社会中的“体面人”,批评自己本身的阶级越多,受的赞扬就高。英国的萧伯纳也是批判自己所处的阶级,通过他们的形式已经对社会的改革产生了作用,对社会有信心,先锋派常常是社会的落伍者,觉得一切都不顺心。认为如果你想揭示社会的问题就必须用问题的形式。如果你想揭示社会的荒诞就要用荒诞的形式。梅特林克的一些静态戏剧是荒诞派的先声,他的《群盲》在主题和形式上与50多年后的《等待戈多》相像,表现对所相信的宗教失去了信心,也表现一种人的生存状态。无论是内同和形式都比《玩偶之家》更加革命。旧瓶装新酒在先锋派看来是不可行的,所以不仅要内容激进,形式也要激进。
对于戏剧来说,内容和形式都激进,才可称为先锋。
那么内容先锋能不能算作先锋戏剧呢?易卜生当年时的思想有些激进,在妇女解放这个社会问题上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不可以算作先锋。梅特林克的《群盲》静态戏剧,与50年后的《等待戈多》相像,表现人生存的状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玩偶之家》更加先锋。
最早的真正的先锋戏剧对社会提出了根本性的质疑,颠覆性强。我们可以学习易卜生,可以学习《玩偶之家》,批判社会问题,而不能对社会没有信心。
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非常困惑,不知如何为新社会服务,曹禺也是这样,这是所谓的“社会体面人”困惑。反而是这些无思想负担的人,如梅耶荷德,马雅可夫斯基认为客厅剧不适应新社会。一些激进派又认为现代派戏剧属于资产阶级戏剧。马雅可夫斯基写了一首歌功颂德的诗《列宁》,还有许多戏剧如宗教滑稽剧,专门为共产国际演出,是一种活报剧的形式。但是后来,斯大林手下的一些官员反应过来,无论是什么内容,只要是先锋的形式,都是具有颠覆性的,后来得出结论,支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写实主义。梅耶荷德和马雅可夫斯基热爱新社会,用如此大的热情歌颂新社会,但是选择了潜在颠覆的戏剧形式,因此被压制。斯大林及手下官员在先锋与现实中选择了现实主义,并将其命名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20世纪2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带着剧团去美国演出大获成功,这种戏剧形式开始在美国传播。苏联、美国、中国话剧与影视表演都深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影响。
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对中国影响很大,1949年后的20多年到文革,写实的话剧遭到全面封杀,但其实样板戏的审美标准基本也是写实的。与此同时,美国的先锋派被政府招安,这在美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约十几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新政推行许多社会福利项目,包括大量失业的演艺界人员,政府让他们做宣传。政府补贴,在街头演出新闻,是宣传革命的先锋派。在苏联遭到封杀的左倾先锋派,在美国却得到青睐。
中国百年话剧史上也有许多先锋派的成就。熊佛西在定县农村排的戏与梅耶荷德的很像,远远早于法国、美国的观众参与。中国最有名的先锋派《放下你的鞭子》,观众参与,现场演出。流行的先锋创作方式。美国主流戏剧家未想到中国这么早就有先锋戏剧的演出。由于先锋戏剧的形式天生具有颠覆性,因此在苏联被封杀。其实从宣传的目的来看,先锋戏剧效果远远超过现实主义精品,因为很快可以见效。
就先锋戏剧的颠覆性而言,从中国与美国30年代,40年代的情况来看,是可以被改造的。但是中国5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来了苏联专家,在上海戏剧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授课,宣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学习写实剧本。写实的成就主要在北京。内容革命,形式先锋的东西,主要在上海。与马雅可夫斯基积极宣传的目的相似。但是剧本保留不下来,大多数成了过眼烟云。我认为,先锋戏剧贯穿百年,可能《放下你的鞭子》可能是唯一的幸存。
西方60年代后70年代中期的先锋戏剧可以归纳为这几个特点:反体制,去剧本化与去舞台化,戏剧冲破舞台,冲出剧场。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是一个转折点,美国许多戏剧家的命运也随之改变,此时出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开始写家庭剧。先锋戏剧团体解散。
有些戏剧以先锋的方式演出,却转向商业化。其创作方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60年代,70年代的西方先锋戏剧的创作方法。有的先锋戏剧去剧本化与去舞台化不见得反体制,所以保留了下来。百老汇有一个音乐剧,我译为《群舞演员》,事先没有作者,没有提纲,当初借了纽约的一个美国最大的非赢利性剧院排演,几个月也没有名堂,但是两个星期后拿到外外百老汇演出,媒体反映极好,马上一票难求,就到外百老汇及百老汇上演,一演就是18年,后来许多剧目演出多年的神话就是由此开创的。内容是演员参加考试,经过层层选拔,只有8个演员入选。这个故事后来成了美国社会的象征,一切都要靠竞争得来,都要经过无数的面试,一部作品浓缩于一个音乐剧,碰巧抓住了社会的本质。北美的社会教育中有一种方法就是编自己的生活来演。
中国有自觉意识的先锋戏剧应当是7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戏剧与西方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可能反体制,可能有人写过反体制的剧本,但我们是看不到的。也很少去剧本化,因为中国的导演还不习惯于没有剧本就召集一些人来创造一部戏。但是去舞台化的演出形式这一点上与西方是与西方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先锋戏剧呢?改革开放以后,先锋戏剧样式被介绍进来,大家才知道戏剧由不同的玩法。1979年有一个事件。沙叶新写了《假如我是真的》演了很多场,但都被称作“内部演出”,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正在解放大批老干部,和大批受迫害的知识分子。一批不太知趣的知识分子给党中央惹了这么一个麻烦。当时的领导人不想迫害知识分子,但是这部戏又引起很多老干部的愤恨,不好解决,于是党中央总书记就亲自主持了一个剧本创作座谈会,讨论了三个剧本,一个是话剧剧本《假如我是真的》,另外两个是电影剧本《苦恋》和《女贼》,说了沙叶新、白桦和李克威很多好话,希望他们改一改剧本,但是沙叶新坚持不改,他的坚持没有被处分,还接替了黄佐临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可见党的政策还是很宽容的。但是这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最好还是不要去碰。
文革后戏剧创作有两大写实主题,一个是揭露四人帮,一个是歌颂老的革命家。但这很快就过去了。大家都看到很多的社会问题。沙叶新写了这么一个暴露当时社会问题的戏剧,跟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相像。党中央传递了明确的信息,这样的戏是要惹麻烦的。所以剧作家正好碰到了先锋戏剧这么多新花样,所以就玩新花样。出现了内容上歌功颂德,形式上很稀奇的剧作《屋外有热流》,说的是好人好事但是让鬼魂出现,用先锋的形式歌颂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大概在1982年,北京和上海在去舞台化方面同时走的很远。所谓小剧场的戏剧,北京如高行健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上海有胡卫平《母亲的歌》??是在排练场演出,观众围在周围,伸手可及。这种新形式大家觉得很新奇。这两部戏都不触动体制,因此在各方面得到宣传。这些先锋戏剧与西方相比,只有一些形式,这样说并非贬低中国的先锋戏剧。我的《挂在墙上的老B》事实上就是受了这两个戏的启发。采用了在观众席安“托”的形式。
89年初,在南京举行了“小剧场文化节”,我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反对禁欲主义。孟京辉早期的《思凡》,张献的《屋里的猫头鹰》都是如此。孟京辉后来的作品《我爱×××》《艳遇》就谈不上先锋了,就是明星加罗曼斯加团体操。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先锋了,向商业化发展。我自问,是不是没有先锋了?
先锋戏剧介绍到中国来可以有自己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将概念放宽,题材的开拓也不妨成为一个方向。过士行的《厕所》从编剧来说是一个绝妙的题材。过士行编剧,林兆华导演,这个是不涉及体制的,可以反映生活的改善。有些领导还是唯恐上级领导批评,希望可以有所改动,但是编剧与导演都拒绝了。前几天我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文化部批准了这出戏。
一次美国的中国文化周,大家天讨论用哪部话剧代表中国送到美国,选来选去,还是《茶馆》,甚至连美国都说,中国这么多年来只有一个《茶馆》?没有反映现代社会的戏剧作品?我认为,哪天把《厕所》送出去,中国政府的形象就会大大提高,因为让别人觉得中国政府很开放。美国有一部很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很重要的剧作《推销员之死》,按我们的思维,只有《快乐的推销员》才可以拿出去。《厕所》反映的新中国生活的改善,内容新颖,外国更开放的作家都没写出来,我们写出来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题材可以开拓。
戏剧样式方面,我也希望能创造出新的样式。全国许多城市模仿百老汇音乐剧,但是没有什么创建,张广天的《契·格瓦拉》形式有趣。先锋戏剧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仅仅模仿别人。
编剧方面可以学习,现在编剧越来越难,许多事情都被写过了。现在有一种文献剧,是灾难过后写出有关的戏剧。美国关于911就写出了许多戏。其中有一个戏我译为《伙计》,是来自于这样一件事情:有两名幸存者,为911事件中死去的战友写悼词,一名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愿意帮助他们润色悼词,因此就一起商量如何写,如何润色,并将这一过程录下来。后来发现,这个录音带成了一个独特的戏剧。编剧越来越难,而生活中就有许多绝妙的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编辑的工作,可写的戏还是很多的,要善于发现。
归纳一下,先锋戏剧打破一切陈规,所以没有什么清规戒律,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要不断的求新。先锋戏剧的价值在于求新,只要你想求新,总能找到突破口,不管眼下游多少观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