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两种
作者:胡昊康
“娜拉”悠扬
《Sayo-Nara》,作为第三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的参赛剧目,可谓是扬之水苦下功夫的重头戏了。剧的内容是由一个个故事穿插而成,由几位演员演绎出来,叙说了在某一个时间域内在几个人所张成的空间内发生的种种。对故事的描述被表演得细致入微,在文学角度可以当作是小说那样将所有最完整的情境呈现在观众面前。剧情是难以现实地描述出来的,因为有许多地方只有以奇幻的风格来接受,而在真正的现实与不明是否的虚幻之间的切换、过渡、交错、相介入这样的手法,正成为了此剧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年少的观众被捉摸不透的故事牢牢牵引住,又为主人公之间那个有些童话般的故事所感动,跟着剧情在一个个故事中徘徊,或者说是跟着主人公,与台上一起迷惑,却在剧终后持续着隐隐的不知怎样困惑的思绪。
喜欢戏剧的人,总以为戏剧是要表现些东西的,搞戏剧的人,总是想通过戏剧表现些东西的。未深涉世的青年人总是最为执着于理想的,戏剧可以是一份理想,也可以作为理想的载体,张扬着自己的理想。《Sayo-Nara》此剧中,有表现人物对理想执着,而且更多地涵括入了许多较为琐碎的演职人员平日里的思考,这实在是意料之中的可贵了。
对此剧参赛话剧节,我们是该看好的,富有激情的表演,适度的调侃,成熟的剧本构思,提炼过的不轻易着落边际的台词,还有略显简陋却用心准备的低成本道具,这是大学生话剧该被注意到的地方,也是评判好坏的主要看点吧。《Sayo-Nara》“调戏”着当代的整体略显低俗的流行文化,千百年来万变不离其宗的压榨教条,世俗的价值取向、文化观、生活理念,以及人心的所信,而这些都被融入在一个个故事中,断断续续的不怎么相关的故事的明明的串联,直如生活中的事实一般。说的可能只是有些流行的故事类型,带着些许年轻的气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真文化。当然年轻的不可能是完满的,整个剧上无论从剧情编排还是演员的表演上,或者配乐的风格角度,都感觉偏瘦。说是走意识流的路线,也可以说是随着众多艺术人的隐晦风格。隐晦得唯美,却也模糊,引人思量,却也扰人,阻人思路。
故事之外
5月25日晚上同样在闵行校区文史楼,扬之水社的另一出话剧《只是故事》上演,仍是不大的场地坐满了人,又在墙边站了一排人,而扬之水的成员还是重复了一星期前的一句话:“感谢大家冒此大风雨来到会场,感谢同学们观众们给我们的热心支持。”
难怪天也总要下雨,不只因为扬之水之名吧。《Sayo-Nara》男女主人公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之后,《只是故事》更是直接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悲剧”的实情。而且较《Sayo-Nara》中虽然不算圆满但却并不悲伤的结局而言,《只是故事》的结局就完全是悲剧了,于是窗外的雨也比一周之前要更为瓢泼。
这出话剧的内容本来只是在叙述剧中一个剧作家新作的内容,然而却通过采访那位剧作家的记者的似阅读似遐想似回忆的方式来进行,虽然这样的身份有些牵强,但这样的手法可以算是巧妙。
故事内容因为是青春年少事所以不能说是老套,不过可能有些常见了。值得一提的是此剧中的几位演员的表演都非常投入,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很到位,唯一一点还须注意的可能只是美感上的把握,这样可以更多地带动观众的情绪。剧幕上的安排多处有些不妥,在同一问题,一些情景的反复次数过多,渲染过度,则逆施了把力。剧中几位配角表现力很不错,制造了多次台下的哄然嬉笑,表演技巧也展示了不俗的实力。对于这样一出感动了上天的精致话剧,实在不忍细述其剧情,只在此提起一句话:“蓝天,我回来了,你还会回来吗?”(蓝天为剧中的小说的男主人公,这句话是女记者所说。)
[ 本帖最后由 冰竹 于 2007-11-18 22:2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