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

 找回密码
 注册账号
查看: 1866|回复: 0

用心和乐诠释莫扎特------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16 21: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莫扎特,著名奥地利作曲家,出身于萨尔斯堡的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任萨尔斯堡宫廷乐师,因向往自由得生活,不满于主教对他的严厉管束,于1781年愤然辞职,只身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道路。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十五卷作品,留下了《费加罗地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使歌剧成为具有市民特点的新体裁;还有许多交响曲、协奏曲、钢琴曲和室内乐重奏,是少有的多产作曲家之一。音乐大师千千万万,但是他们的音乐成就和作品数量都无法与其相比,莫扎特的确堪称是一位空前绝后的稀世奇才。一位音乐大师曾说过,“贝多芬经过一生的探索和辛勤创作,达到了至上的高度,而莫扎特一生下来就已经站在那里了”。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人们曾有一度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技巧复杂,思想艰深,具有一种华丽的洛可可风格,属于华而不实的类型。其实,无需深入地推敲,我们就可以发现上述观点与其艺术个性完全相左。我们看到,18世纪,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和诗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渴望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并且积极投身人类的解放事业,其作品贯穿着表面相互矛盾其实却相互补充的个性与仁爱两种思想,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并且超越了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差别,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特色。超然独立的艺术家们于是成为宣扬个性的斗士与和平的使者,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积极宣扬人性,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并且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其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是指导莫扎特生活与创作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源于自然与非自然因素的对抗,是否合乎自然原则是解决矛盾的标准。虽然我们无法指出巴赫、亨德尔、莫扎特与贝多芬孰优孰劣,但是却可以肯定莫扎特的个性和音乐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自然主义特色。伟大的音乐天才往往各有千秋,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则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有书上评论莫扎特的音乐内容没有涉及浮士德的精神痛苦和内心冲突,充满着阳光、鲜花和欢笑。但是细细品味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它不是简单的欢笑,在欢笑的背后还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巨大的力量。莫扎特自己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这就是虽然他的性格和贝多芬比较相似,但他们的音乐却又一定差异的原因——二者表达方式不同:贝多芬的音乐直接表现冲突,具有强烈的斗争色彩和普罗米修斯式的反抗精神;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虽然也源于冲突,但是有完全超越了冲突,力量寓于优雅之中。我很偏爱莫扎特的音乐,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其音乐作品至今仍然充满活力。其中歌剧作品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因为莫扎特的个性意识和人文主义思想在歌剧创作中表现得最明显、最充分。他的杰作——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与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是博马舍的著名作品《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续篇,讲的是费加罗准备和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结婚,而伯爵曾宣布放弃贵族在农奴结婚时对新娘的初夜权,可是现在他企图在苏珊娜身上恢复这个可耻的权利,这就势必引起一场剧烈的斗争。在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农奴和市镇中的商人和自由职业者)的观众看来,这场斗争不仅关系到苏珊娜的清白和费加罗地尊严,而且更牵涉到一个大问题,即:让已经取消的农奴制度复辟,还是彻底消灭农奴制度?结果,在斗争中费加罗胜利了。他的胜利意味着第三等级的胜利,意味着法国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胜利。这部喜剧1778年写成,由于它的政治倾向十分鲜明,所以它的上演费尽周折,但终于在1784年冲破禁令在巴黎首演。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广泛运用了各种重唱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戏剧内容,运用新鲜活泼的音调来刻划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运用管弦乐队来完成最多样的艺术,在这些方面的成就是前无古人的。
对于《费加罗的婚礼》的剧情,大家都很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在第一幕中,凯鲁比诺听到了伯爵对苏珊娜所说的话,让伯爵感到这个小侍童是个心腹之患,他委任凯鲁比诺在军队里当一名军官,让他马上到塞尔维亚去报到。费加罗用那首著名的咏叹调《你再不要去作情郎》作为给凯鲁比诺的临别赠言。这首咏叹调是一首流传极广的男中音独唱曲,也是莫扎特的神来之笔。它带有三段体分节歌的性质。前段于铿锵有力的音调中,具有动听的歌唱性,琅琅上口;中断则加强了喧叙色彩,旋律近于说白,固定音型反复出现,与乐队对话似的短乐句的运用,雄壮中露出俏皮幽默地特性。此外,莫扎特的伴奏写得也非常有特色,他尤其注意表现音量和音质变化的渐进和音色,很能烘托歌唱者的情绪。在《你再不要去作情郎》中,我们能够看到它的伴奏基本上是和弦,而左手运用了许多八度,(有时也换至右手)这是莫扎特惯用的手法,用来加强力度,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最后一段,气氛更加热烈,乐曲在轰轰烈烈的尾奏中结束。
     
     第二幕一开始,伯爵夫人在一首谣唱曲里哀叹婚后的不幸,请求爱神能来安慰她,这就是著名的《求爱神给我安慰》。这首曲子速度不快,是小广板,曲子也不长,但在看似平淡的旋律中却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莫扎特利用伴奏突出了主导旋律,利用音色和渐进的力度手法实现音质的变化以及音量与强度的变化。我们在用心体会这种变化和手法的同时,更应该首先重视力度变化的思想,并且重视艺术的主观情感表现。莫扎特是根据人物的情感创作音乐旋律的,又是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舞台与音乐手段提供和声伴奏及背景烘托来表现音乐旋律的。这首伯爵夫人谣唱曲旋律纯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自然流畅,具有一种意大利风格,同时又蕴涵着德国民间乐曲的热烈情感。乐曲并没有大悲大喜和华丽的词藻,它表现的只是一种人性的本质,而且主要通过悟性和直觉实现,并无依据任何心理分析。所以莫扎特的声乐作品,只要是真正地悟到了,就能感觉到蕴藏在心底的一股力量,那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你也许不用过多的繁琐考虑和处理,就能把莫扎特的歌曲演绎得格外动听。
     
     第二幕演出的大家颇为熟悉的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通常是由女中音来演唱的,它以诙谐的手法把凯鲁比诺幻想爱情但又得不到爱情的复杂而奇妙的心情刻划得十分生动,至今仍传唱不衰。这首浪漫曲采用歌谣的形式使之适合剧中情景,声乐部分唱出清澈悦耳的旋律,与此同时弦乐器模拟吉他,拨奏出简单的伴奏,而管乐器的独奏为这种细致的主要结构增加了色彩,使之生动无比。当然,对于旋律的进行以及和声的完整来说,这些管乐器并非绝对必要,但它们用细致的笔触在这首浪漫曲的字里行间道出了凯鲁比诺的内心活动,可视为点睛之笔。
     
    《费加罗的婚礼》的选曲形式多样,首首精彩,此不一一列举。
     
     莫扎特具有一种歌曲创作的天赋,其音乐作品中旋律乐句处理出神入化,且个性鲜明,充满活力,它不是客观的描绘,而是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却又并没有刻意追求浪漫主义乐派那种表面的戏剧效果。莫扎特说过,“歌剧作品中,诗歌必须服从音乐”。而真正懂得欣赏歌剧的人也往往更多的关心情感是怎样通过音乐情节以及和声旋律来自然表露的。
     
     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 本帖最后由 xiaomingsss 于 2007-11-16 21:4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爱在华师大 ( 曾经也有备案 )

GMT+8, 2025-1-18 20:58

广告与合作请【联系我们】

© 2007-2025 iecnu.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