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七月的尾巴上,一回首才发现暑假早已过去大半。但是现在的我依然有点茫然。
下午午睡醒来,突然脑海中跳出一个哲学的终极命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若干年以前,在家里的饭桌上我可以以充满理想色彩的口吻和父亲说为何我的人生,但是,现在如果再次提起这个话题,我想我会选择沉默。高二的时候上诸子说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偶尔,老师会谈及生命的价值取向。高三的政治哲学课上,老师会说起唯心和唯物主义。只能说,理想太丰满现实太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梦想土崩瓦解。
有人说,80后的一代,是幸福的孩子。的确,我们是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我们有着所谓的快了的童年,但是,面对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成长的时候,我们所面对的现实也更为的残酷。无怪乎,网友会称“80后一代将会是被现实拖垮的一代”。09年蜗居的风靡,反映的是一个群体的现状,房奴。同年,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梁思所著的《蚁族》轰动一时。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希望,但是如今又有多少青年沦为蚁族?
什么时候我们能在提及GDP的增长率时更注重经济结构,经济秩序框架的本身?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需要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不只是注意自己的脚下”。可是,现实是什么?为官者沉浸在自己仕途升迁的美梦中,为民者在为自己的房子生活而奔波劳累。马诺的一句,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犀利地指出了残酷的现实:拜金主义、权贵化的泛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去支撑一个民族的发展。但是,五四后伦理纲常的打到,却始终没有新的精神去树立。市场经济下,铺天盖地的广告催生了人们无限的奢华的消费欲望。加剧的贫富分化使得赤裸裸的富二代和穷二代出现在媒体报刊上。从“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到“在这里,读懂中国”,南方周末口号的改变说明了什么?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或许,正是因为现实的残酷,很多人选择的逃避。看戴旭和何新的新浪博客,偶然看到校内好友分享土豆“秋风:蜗居 发展的代价”不禁纳闷,前途几何,生死未卜。
附《南方周末》千期献辞:
南国春雨落尽
千周已逝
几代心力
乃见文字万千 洋洋大观
文人心怀书生意气 谁不念洛神飞袂曲水流觞
然国脉民瘼江湖庙堂 艰险跋涉只为了这千年一脉的进退忧伤
一份理想 一个新闻人共同的使命与方向
我们来而复往 今天或未来 无论身处何方 我们微笑 对这个国家 依然充满梦想
|